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和4A级乡村旅游点的萍乡市石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加强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本报记者 梁振堂摄
如今,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赣鄱大地,正加快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实施“七改三网”建设,全省呈现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喜人势头。
以问题为导向,狠抓48个县(市)污水管网建设。我省先后编制印发了《江西省县(市)排水管网建设规划(2010年—2020年)》《全省各县(市)“十二五”期间污水管网建设任务》等。2015年,省政府由省财政补助10亿元、国开行融资30多亿元重点支持48个县污水管网建设。同时,各地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强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监管,全省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整体运行情况逐年改善,出水实现了达标排放。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截至去年底,全省87个市、县有72个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去年,我省累计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逾55.8公里。目前,我省正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面积168.98平方公里,占2020年任务目标的63.33%。萍乡市建成了萍水湖和玉湖片区,基本形成海绵城市连片效应;南昌市建成了九龙湖湿地公园、象湖公园和梅湖景区;抚州市建成了名人雕塑园、凤岗河、梦湖。
全面实施“七改三网”建设,“整洁宜居,和谐美丽”乡村建设高潮迭出,精彩纷呈。去年以来,全省各级涉农部门整合资金32.2亿元,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村点。从2017年开始,我省将每年确定2万个村组,4年完成8万个村组整治建设任务。今年,各地安排2.8万个村组开展整治建设,超任务数8000个。为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从今年开始,今后4年,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省级财政30亿元,市、县两级财政30亿元),4年累计240亿元,用于支持村组整治建设,为农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动力之源,行动指南。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地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靶向精准,确保省政府重点支持的48个县(市)污水管网建设任务不折不扣按期完成;形成合力,推进垃圾焚烧处理;对标看齐,倾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统筹调度,深入开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形成整体推进好势头。
短 评
为美好生活奠基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文明的诞生与消亡,都与河流的兴衰息息相关。维系人类成长的基本物质供给,决定了人类起源之初的逐水而居——河流,成为当时人类繁衍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数千年后,文明的进步、科技的繁盛,使得今天的人类幸福生活,必须建立在前所未有繁复、完备的基础设施之上。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令人遗憾的是,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这些看似最为初级的生活需求,在工业文明快速吞噬资源能源的当下,却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江西拥有这样的“奢侈品”。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保住“财富、优势和品牌”,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需关注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的供给外,还必须高度关注环境保护、生命支持、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
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展示了江西昨天的努力与追求。赣鄱明天的幸福与美丽,依然需要上下求索、精心呵护。未来虽美,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