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王阳明画像。资料图片
图②: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方 敏摄
图③:贵州修文阳明洞。黄 娴摄
图④:江西龙南太平桥。资料图片
江西龙南小武当山。肖 雨摄
出生地 浙江余姚
尚有高楼揭瑞云
方 敏 徐渭明
浙江余姚城中,有座苍翠簇拥的山,叫龙泉山。龙泉山北,是余姚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阳明路;此路与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新建路一起,构成了余姚老城的道路骨架。
取名“阳明”“新建”,自然是为了纪念余姚先贤王阳明。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便坐落在阳明路北、新建路西。
这里是王阳明人生起步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又多次重返,祭祖、讲学、探亲,留下了他多向度人生追求的精彩缩影。
2006年,由瑞云楼等建筑为空间载体的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由新建伯牌坊、阳明广场、王阳明故居建筑群等多个单元组成。
2800平方米的阳明广场,其实是紧挨着阳明路的。新建伯牌坊,隔开了路与广场。
“新建伯”,是明武宗因王阳明有平定宁王之乱的大功而封给他的爵位。在阳明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王阳明的全身雕像,雕像文臣装束却佩着一把长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王阳明在军事方面的独特才能。
确实,在王阳明的一生中,有过许多次征战,且大都以少胜多。但是王阳明并不看重军功和封号,他只是把领军作战当作他“心学”思想的一种特殊实践。
走过阳明广场,便到了王阳明故居建筑群。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自南至北沿中轴线排列,分别是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东西各有配房,四周筑有高墙,大小庭院错落其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主次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
经过全面修缮后的这个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500多年来,这个建筑群自然也遇到过各种损毁,但整体格局基本完整。
瑞云楼是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之一,是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王阳明在这里成长、启蒙,读书写字学棋习武,还时常跑到南边的龙泉寺学习。
王阳明天资聪颖,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在童年时,有一次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塾师想了想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却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科举名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考中进士后,王阳明离开家乡,开始他行迹遍布半个中国的人生之旅,但他仍心系故乡。除了探亲、祭祖,王阳明返回家乡的另一个重要事情是讲学。正德十六年六月,王阳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却在九月回到余姚,登上龙泉山中天阁,向弟子们讲授“良知”之说;十二月,朝廷封他为特进光禄大夫、新建伯,王阳明依旧在故乡的山水间传播着他的“心学”理论。在此后为状元父亲王华丁忧的6年多时间里,王阳明安居家乡,并定期讲学。
除王阳明故居外,余姚还有王阳明读书处、讲学处、“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建筑。
悟道地 贵州修文
澄心安坐悟知行
本报记者 黄 娴
明正德三年(1508年),黔西北,万山丛棘中,一天然溶洞,身为龙场驿丞的王阳明先生静默一隅,澄心安坐……
这里是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最先的住所“玩易窝”,距修文县城约1公里,位于龙场镇新春村,在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丘下。玩易窝为一个天然小溶洞,洞高3米,最宽处4米,深20余米。因王阳明在洞中潜心研究《易经》,所以他将山洞取名为“玩易窝”,并写下《玩易窝记》。
明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因抗疏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得罪了宦官刘瑾,受其所害,被贬谪到龙场驿(今修文县城)任驿丞。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龙场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王阳明落入一生中的最低谷。
面对人生的最低谷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王阳明白天黑夜端正静坐,内心澄清静默,以求得清静守一。
忽然在一天半夜里,阳明先生终于彻悟“格物致知”宗旨,在睡梦中好像有人和他说话,他突然从稻草铺就的地铺上跳跃起来,把两个随从童子都吓惊醒了,恐慌地揉着眼睛看着他。这时王阳明才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由此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大悟后的当年秋天,通过当地老乡介绍,王阳明发现在距“玩易窝”约2公里的龙岗山有一个“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于是王阳明从玩易窝搬迁到“东洞”居住,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走近阳明洞,洞口的崖壁上,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十分醒目。洞口前为青石板铺就的石院坝,院边有青石雕刻护栏,院北石梯左右有两株参天古柏,相传是王阳明先生亲手所植,距今500余年,名“文成柏”。阳明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宽敞明朗,空气通畅。王阳明离开后,历代学者、名人、仕官到这里瞻仰阳明洞遗迹。
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理事长杨德俊介绍,当时,王阳明为回报当地少数民族对他的关照,教化当地民众,他在洞内招收少数民族青少年讲课,主要是学习汉语、认识汉字、学习儒家文化礼仪。
当地老乡看到洞内阴冷潮湿,容纳不下更多学生,便帮助他在洞左侧修建一栋小茅房,这片区域命名为“龙岗书院”。王阳明将龙岗书院第一栋建筑命名为“何陋轩”。由于弟子增多,还有远从云南、湖南等地前来的弟子,多时达百余人,接着又修建了宾阳堂、君子亭。
在龙场两年多时间里,王阳明写了《居夷诗》近140首, 著有《五经臆说》46卷。王阳明谪居期间,在玩易窝潜心研究《易经》,反思程朱理学,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致良知”的学术思想,终至创立了“心学”体系,影响深远,远及海外。
清修地 江西龙南
教化民风传心学
魏本貌 徐丽芸
玉石仙岩,巍然屹立在江西龙南城北,周边一片盆地,视野开阔,桃江绕过山脚,河水潺潺,这是一代圣人王阳明的历史文化遗址。或许是沾了先哲的智慧,这里的一切显得神秘而灵气。
玉石仙岩皎白如玉,洞壑天成,内有玉虚洞空旷清冷,岩壁上“阳明小洞天”几个大字赫然眼前。岩壁上还刻有许多其它诗文,最显眼的莫过于王阳明的《平浰碑》,碑文随岁月流逝已显风化,青苔丛生。洞顶有圆形缺口如玉镜高悬,可窥日月轮回。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奉命前往龙南与广东交界处的三浰地区平定“三浰之乱”。这位军事奇才仅在两个月内就一举肃清了三浰匪寇。回龙南县城时,不远处突兀而起的玉石仙岩深深吸引了王阳明。
洞穴向来是王阳明的最爱,吸引他的,还有建在玉石仙岩的藏书阁和玉迹寺,藏书阁有宋太宗亲赐龙南的御书120卷。此处无疑是王阳明读书、静坐、清修的理想场所。
人们将王阳明的诗文刻在了玉石仙岩的岩壁上,此后,众多阳明追随者先后在玉石仙岩赋诗著文,共留下历代名人亲书石刻43方,被誉为“石刻宝库”。
王阳明在龙南留下的遗址还有位于杨村镇的太平桥。
当时,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后,从九连山行至杨村镇,又剿了部分当地贼寇,为祈天下太平,他把杨村河命名太平江,并建太平桥。太平桥造型优美,古朴庄重,为三墩三孔六拱重叠组合的石廊桥,桥廊一体,集亭、台、楼、阁于一身。远眺太平桥,整座桥成一“品”字,独具匠心。如今,太平廊桥静卧于太平江上,鸟鸣声声,流水淙淙,一切变得和平安详,而这正是王阳明梦寐以求的场景。
返程途经武当镇时,只见小武当山九十九座石峰拔地而起,如剑如戟,绵延数里,蔚为壮观。王阳明又挥笔写下“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
一路行军,一路沉思,一路抚民。在玉石仙岩待了一个多月后,王阳明来到龙南县城,起草和颁布了《谕俗文四章》《告谕龙南一章》《谕龙南乡约一章》……提倡移风易俗,教化民风,建立社学,普及心学,全面进行教化和内治。
听闻龙南集贤坊有文庙,王阳明欣然前往,却见文庙蛛网结尘,观德亭破败不堪。之后,王阳明将部分缴获的物资用于资助龙南修复庙学,建设学宫,倡导教育,规范礼制。明隆庆五年(1571年),龙南重建学宫,并建造了王文成公祠,以纪念王阳明在龙南推行改革带来的良好社会影响和风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后,龙南崇学重教、习文知礼蔚然成风。
■小贴士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