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生态茶园绿意盎然。袁天志摄
福建霞浦,滩涂美如画。郑德雄摄
江西新余仙女湖,渔民捕捞作业。周 亮摄(人民视觉)
制图:蔡华伟
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审议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推进建设情况报告》,距去年6月27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正好一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一年来,生态先行军们在这一平台上埋头深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6月的闽西群山,雷雨正急。在福建长汀县,滚滚汀江,一路奔流,水量丰沛,水质清澈。就在去年底,经省水利厅专家组验收考察,汀江上13座小水电站,成为全省首批退出的小水电项目。而沿江两岸,新打造出的六大功能区正引领这座当年的“中国四大水土流失区”之一的山城,在绿水青山间转向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福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尽管生态环境基础较好,但也面临着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生态问题。去年8月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明确,福建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要将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等作为重要战略定位。截至目前,《方案》部署的38项改革任务中,有18项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又有17项全面启动,其中10项已取得初步成果。
改革试验田,“种出”新制度
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探索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针对目前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相关问题,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福建为生态划红线,从顶层设计开始先行一步:强化规划源头管控、开展省级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为发展建立起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
早在2014年,福建就取消了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的GDP考核。2016年,福建又在各设区市陆续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试点工作。今年,福建计划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
离贵州贵阳市20多公里的红枫湖风景区内,一幢两层的白色小楼矗立在湖边,这里是全国首家生态保护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
这个法庭的设立只是第一步,贵州还成立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省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处和省公安厅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
贵州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层面的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出台《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出台《贵州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暂行)》,实施行政问责22人。贵州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刘晓静认为,近年来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层次之高、力度之强”前所未有,逐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指导层面到实际操作层面的转变。
江西省也完善了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同时在萍乡市、资溪县、遂川县等地启动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并将逐步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
好生态不吃亏,有补偿可持续
6月26日清晨6点,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依旧云雾缭绕,护林员龚龙寿如往常一样,带上电喇叭、干粮和水壶,骑着摩托车出发了。
每天,他要走几十里山路,巡查是否有偷盗木材、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为保护好香港同胞的饮用水源——东江源,安远县精心呵护东江源生态环境,2001年以来,在东江源区退耕还林7.2万亩、退果还林1.5万亩。作为补偿,2016年,江西给安远县下达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73万元,预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首批奖励补偿资金8660万元。
谁保护谁收益、谁破坏谁付费。作为试验的重点之一,江西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有效破解横向补偿利益协调难题。2016年,江西对5条主要河流流域全部实施生态补偿,补偿范围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去年年底,江西和广东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成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先试者。中央和江西、广东两省每年还安排补偿资金5亿元,专项用于东江源头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在流域生态补偿基础上,江西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范围、合理提高标准,计划到2018年,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四个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性进展,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贵州也在赤水河、乌江等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机制等12项制度,累计筹集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履行环境责任的积极性。
夏日的晨光下,村民汲水浇菜,美人蕉叶晨露闪亮。如果不是有格栅围着,哪能想到这里居然是一处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
“这是无动力设备,一共4台。小的每天能处理30吨、大的可以达到2500吨,污水经过曝气、分解、吸收后,出来的基本都达标。”在福建省安溪县城厢镇经岭村,新世界公司的项目经理林木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视全镇周边4座这样的污水工作站。
2016年,福建省出台《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以环境公用设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域为重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如今,环保产业也成为福建又一新产业。据了解,福建力争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3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增强群众获得感
站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万亩茶山上,放眼望去,云雾缭绕,碧波荡漾。县委书记魏在平兴奋地说,去年茶叶综合收入87亿元,茶产业成了湄潭的“顶梁柱”和农民的“提款机”。
与此同时,湄潭森林覆盖率也稳步提升到63%。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张美钧说:“改革充实了贵州经济的底子,又提升了贵州山水的颜值。”
贵州牢牢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的发展理念,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探索经济与生态双赢路径。
思路一变,绿水青山开始种出金山银山。2016年,贵州全省茶园面积达700多万亩,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提高到32.6%。同时,绿水青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2016年全省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27.54亿元,同比增长均在40%以上。
好山好水,正成为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大优势。去年,全省绿色经济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33%。
不砍树也致富。2016年福建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16亿元,林农涉林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25%—50%。经过两年试点,今年2月,福建省正式下发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实施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面积20万亩,赎买的重点为矛盾最突出的人工商品林中的成过熟林。
江西将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加大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并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移民行动计划,开展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态文明试验区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条绿色惠民的新路径越来越清晰。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28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