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我们就是要兼具生态和发展,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重庆市璧山区区长章勇武如此表示。
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也认为,城市的生态好了,才能引进人才,招来企业,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做贡献。
日前,“共舞长江经济带”调研活动正式启动,人民网记者走进重庆璧山区、永川区、荣昌区,探寻他们的生态发展之道。
璧山区秀湖公园一角
璧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多年传唱的经典曲目,在渝西小城璧山终于寻找到原型,这是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词作者庄奴晚年最开心的事情。
帮助庄老完成夙愿,并追寻到梦中小城的,正是璧山区多年长期坚持的生态发展之道。
“深绿城市”,是璧山给自己设立的新千年愿景,囊括了生态自然、产业经济、绿城建设等多种要素。
章勇武介绍表示,景区化城市=浅绿城市,浅绿城市+环境保护=中绿城市,中绿城市+低碳城市+循环经济=深绿城市。
“石缸里的水为什么清澈,就是生态净化的效果。”在璧山区秀湖公园里的一处大石缸前,章勇武站阐述着优化生态的意义。
坐落在璧山老城区和绿岛新区的秀湖公园常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一年365天都开花,哪天不开花可以把公园送给你。”
在章勇武看来, “创造宜居舒适的环境并不是赔本的买卖,我们打造的秀湖公园,政府没有花一分钱。”
原来,2012年9月建成的秀湖公园,建有3个仿古古建筑组团,其中有约5万平方米用于商业开发,2万一平米的均价使得公园的投资早早得以收回,古城与绿城的概念在其中得以结合。
“因为这里环境好,所以大家愿意来。”王永华说,两年前共投资了2000多万,但当时没有任何担心,他觉得,环境这么好的地段在重庆是少有的,放在全国也不多见,这样的地段不愁没有生意。
王永华告,在秀湖公园开办茶楼两年,每年利润均可达一两百万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便利了市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重庆主城区的客人。
秀湖公园是璧山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区,这样的公园共有37座,城区绿地面积由2009年的17万平方米增加到今天的180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绿地28平方米以上。现在的璧山区,已经形成了15分钟的步行圈,市民最多只需要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公园或者绿地。
“我们就是要回归自然,让植物高调起来,让建筑低调起来。”
事实证明,拒绝污染,不仅让城市越来越漂亮,经济也能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璧山区GDP达428.4亿元,同比增长11.4%,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4186元。
优美生态环境的背后,是铁腕治污的决心。
2009年,璧山为治理生态关停上百亿的高污染产业,而彼时璧山工业总产值为305亿元,并通过治理璧南河污染作为建设深绿城市第一枪,而今治理生态已近8年,璧山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达1029亿,财政收入翻了10倍。
通过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璧山全力推进包括璧南河在内的河流污染整治,并实施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缓解了城市的市政、消防、绿化用水。
治水患、建公园、老城功能减载、新城产城融合……
这就是璧山的生态发展模式,看似简单,却绝非易事。
一名当地工人正在大棚里剪香菇
永川:大棚里的致富经
6月30日上午,重庆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种植基地,几名“农民”模样的中年妇女正在大棚忙碌着。
“他们已经不是农民了,是我们的工人。” 永川区农委副主任张超向人民网记者介绍,通过农业合作社的模式,村民在自家门口的公司打工,每月工资3000元,人均纯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在五间镇绿益苑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的种植大棚,绿油油的水稻长势良好。“等到水稻收割,就可以种植蘑菇了。以前大棚种植蔬菜,土地病虫害严重,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发现用根系发达的水稻来改良净化大棚土壤非常有效,于是就研究出这样一种循环农业的路子。”
合作社副理事长沈勇介绍,水旱轮种有许多好处,不仅可以防止病菌滋生,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
除了“稻菌轮作”,合作社还实施了菌-菜、菌-果、菌-花的特色种植模式。同时,种植菌类的基质也能重复利用,“一块基质可以轮流种植四种菌类。”
沈勇说,未来三年,合作社将重点建设生态种植园和蘑菇主题公园,成为集科技推广、生态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一体化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研发特色蘑菇菜品,开发蘑菇酱油、蘑菇粉、蘑菇面条等特色农产品,“次品蘑菇就喂鸡、喂鱼,让它们的肉质更鲜美。”
何埂镇石狮子村,当地通过股权化改革,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用多种方式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以前纯种粮食,当地每户人家全年收入仅两万多元。”2013年,上发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在狮子村、石狮子村流转土地105亩,投资76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建设标准化出菇房20个。
公司负责人曹继岗介绍,公司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经营机制,采用家庭农场分散管理。通过企业带动一个家庭农场,种植5万袋秀珍菇,每年实现收入10万元。村民还可以在公司打工,每月工资3000元。
据悉,涉及土地流转的村民共同持股150万元,按5%的标准进行分红,每年分红7.5万元。
如今,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10万亩,核心区3万亩,主导产业为食用菌、瓜菜、特色水产,目前规划年产食用菌袋栽2亿袋,现在已经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15家,年产食用菌5万袋,产值达5.2亿元,现在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占重庆销售市场的六成多。
荣昌夏布制作而成的折扇
荣昌夏布:“田间草”变身“中国宝”
“这是我们荣昌的二宝合一,”重庆荣昌区,天运麻艺会馆,讲解员指着一把精美的折扇告诉人民网记者。
折扇是荣昌四宝之一,怎么变成二宝合一呢?讲解员继续揭开谜底,“这把折扇是用夏布做出来的。”
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又因为麻布它常用于夏季衣着,透气吸汗、凉爽怡人,所以也被称之为夏布。
苎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加工历史,其年产量占世界年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
又因为苎麻纤维里面含有嘧啶、叮铃等微量元素,对细菌有极强的抑制效果,所以也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
荣昌的夏布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夏布是用苎麻线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编织而成。
据讲解员介绍,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验,与荣昌生产技术融汇交流,历经数辈祖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夏布生产主要通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
2008年该夏布生产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荣昌在苎麻生物脱胶、植物染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其自然、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开发制造出了众多天然健康的纯麻家纺产品。
夏布绘画、夏布折扇,以及以夏布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床上用品、家居饰品和服装服饰等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一直好评。
随着荣昌夏布产业的发展,不仅原有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保护传承,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夏布企业,创新出的上百种夏布产品,让整个夏布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而今,荣昌在苎麻生物脱胶、植物染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以自然、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为主线,开发出天然健康的纯麻家纺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好评,出口至韩日、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