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午,正值饭点,久违的阳光下,G354国道开阳县白泥坝路段大树丫口,百余辆货车排队从卡点通行,开阳县双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光东正带队指挥,维护交通秩序。
贵阳雨势稍歇,然而,防汛救灾工作却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直奋战在防汛一线的党员干部们丝毫不敢松懈。“6月24日上午,多日连续降雨后,这里出现严重滑坡,滚落的巨石砸中了正在通行的三辆车,导致交通中断。”潘光东指着不远处残留的大量泥石说。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潘光东心有余悸:“最开始道路上只有些随雨水冲落的沙石,我们刚刚组织当地干部群众清理完,正准备离开,两块巨石忽然滑落,大约只有十秒钟时间,根本来不及应对。”
当时,潘光东所乘坐的车离泥石流只有三四米距离,潘光东和同行的四名镇上的党员干部紧急从车里逃出。确认无人受伤后,他们马上投入新一轮抢险救援工作。
同样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还有开阳县副县长段红莲。她刚刚巡查完翁荫水库,正乘车赶往光洞河。
行驶至G354国道白泥坝路段,眼看巨石从前方滚落,段红莲先是掏出手机拨打救援电话,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情况。挂断电话后,她立即着手组织疏散围观群众、开展救援……
直到晚上七点钟,事故才处理完毕。在此过程中,段红莲和所有的救援人员一起在大雨中就着雨水吃了两顿盒饭。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用万余袋沙石在现场周边垒成60余米的拦截墙,路段也设卡点早中晚三次放行货车,普通车辆则通过两旁备用车道绕行以避免发生意外灾害。
在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的食用菌基地,驻村“第一书记”艾永华正在跟当地群众和农业局、电视台党支部的党员们一道,打捞淹在水里的菌棒,因为着急上火,他的嘴角起了泡、牙龈出了血。
“目前的灾情很不乐观,基地一共128个大棚,有79个受损,其中有49个严重损毁,80万个菌棒全毁,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至少750万元。”驻村一年来,艾永华在这个食用菌基地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看来,基地就是181户低收入困难群众的脱贫希望,谈到基地受灾情况,这个中年汉子眼眶红了,差点掉泪。
“目前,石头村面临的是抢险救灾和脱贫攻坚两项重大任务,而这两项任务又密切联系在一起。食用菌基地要做的是紧急打捞菌棒避免二次污染;2000亩水果玉米受灾800亩,其中500亩绝收,第一季已经减产一半,必须马上开始第二季种植;500亩中药材项目也需要着手开始恢复生产。”虽然心痛,艾永华还是打起精神,谋划起下一步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对于这句话,开阳县冯三镇新华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光建有深刻体会。
6月23日周五,杨光建照常回贵阳过周末。第二天暴雨忽然来袭,他立即赶回村里抢险。由于泥石流和塌方等原因,新华村在24日和25日两天交通和通讯全部中断。
连续两天,杨光建一直在一线参与抗汛救灾。25日上午,母亲病危的消息几经辗转,终于传到他的耳中。他抓紧交接工作后,匆忙赶往黔东南州老家,车才开到龙里,就传来母亲已离世的消息——他终究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回想二十多年来都没能好好陪在老人身边,杨光建十分愧疚。
来不及好好休整,在母亲去世后第五天,杨光建又从老家回到新华村。“我十八岁就入伍参军,在部队里,我学到了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服从命令。”杨光建说,“灾情就是命令。新华村遭受暴雨后,我能做的就是服从这道命令,千方百计地抢险救灾,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连日来,开阳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奔赴抗汛抢险战场,哪里任务最艰巨,哪里汛情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在战斗。无数个党员奋不顾身坚守一线,筑起了坚固的“精神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