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从生活、生产细节做起;绿色思维,引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本报今天起开设专栏,报道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宣传厉行节约的好样板、好做法,希望全社会共同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6月30日早上7点30分,苏州市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四(4)班学生何映桥抱着一个大纸箱走进校门,来到靠墙的一块空地,将纸箱轻轻放下:“都是家里的快递盒子,攒到月末带来学校‘变废为宝’。”
不止何映桥,来上学的“红领巾”们几乎都是带着大包小包往同一方向跑。不一会儿工夫,原本的空地已堆成小山。“孩子都习惯成自觉了,每月即使没有通知也不会忘记。”新苏师附小大队辅导员张颖介绍,这是学校开展“一元钱”爱心环保活动,全校师生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硬纸板等可回收废旧物,由学校集中变卖,“‘一元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元钱,而是指变卖家中废旧物品换来的零钱”。
“小同学,这是你的点点章。”人头攒动,五(3)班同学吕馨怡维持着现场秩序。来自一(1)班的王秋瑶个子小巧,却抱着一大袋瓶瓶罐罐,吕馨怡赶紧上前帮忙,并将一枚圆形小贴纸放到王同学手中。向参与爱心环保活动的同学分发“阳光点点”章,是她当天的主要任务。
集满3个点点章,生日的时候全班为他(她)唱一次生日歌;集满7个,和喜欢的老师合影一次……在学校里,集章会带来不少兑换奖励。但让三(4)班同学许田田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只来自“米爸爸”的苹果。4年前,陕西洛川的小伙米龙飞在苏州觅渡桥下勇救落水女子不幸牺牲,为纪念这位英雄并解决米家的实际困难,学校每年都会用变卖废品后所得的爱心款认购米家的苹果,兑换给获得点点章的同学。
“开展活动并不难,贵在可持续。”新苏师附小校长陶六一告诉记者,作为绿色环保学校,这项活动学校已持续开展10个年头,从最早的每年举办一次到如今每月的最后两天展开,实现常态化。她认为,言传不如身教,除了兑换奖励的激励机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才是活动可持续的关键。
去年10月,报纸500斤、废纸890斤、瓶子165斤,共筹得610元;11月筹得600元,12月筹得685元;今年初至今共筹得2532元……学校学生处办公室的电脑里,清晰记录着10年来活动的废品回收明细。这些钱款每笔都是当月公示,直接汇入校红领巾爱心基金。
一元钱“攒”出大爱心。伤残少年、重度脑脊髓炎患者、与病魔作斗争的学生,苏州市光彩班、成功班及盲聋学校班级,优秀贫困生……这些都是新苏师附小爱心环保活动捐助过的对象。
“参与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将其变成一种自觉行为。”除了老师和学生,“一元钱”还引来不少家长参与。因为准备的物品太多太重,一(3)班霍文博的父亲霍金水帮儿子把东西拎到回收点。霍金水说,他们特意在家里阳台上安置一个大箱子,把家里可回收的东西分好类放入箱中,等到月末一起带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