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容城县政府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劳务用工对接签约仪式。随后,雄安新区首批30名农民工赶赴中国铁建房山桥梁有限公司工作。这是雄安新区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后,首批赴央企就业的农民工。
在日前举行的雄安新区就业培训暨劳务用工对接会上,容城县收集到18家大型企业的用工岗位信息6.2万条,其中中国铁建计划在雄安新区招收5500名建筑工人。经过接洽,中国铁建房山桥梁有限公司率先向容城县政府提供了30个劳务岗位的订单,这是雄安新区的首个劳务输出项目。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千秋工程中,十分难得。”史志鸿告诉我们,在退休前赶上新区地质勘查工作,让他找回了年轻时的工作激情。
“一般情况下,勘探深度到50米就达到要求了,但这次勘探深度大都达到100米,控制孔深达到200米。此外,砂性土岩芯采取率达到70%至80%,比规范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史志鸿说,为了如期完成勘探任务,整支队伍处于满负荷、高效率的运转状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2日19时,史志鸿所在的钻机第一个成功终孔。
千年大计,地勘先行。跟史志鸿一样,连日来,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地矿局的1400余名地质工作者冒着酷暑奋战在雄安新区的田间地头。他们的劳动成果将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
如果说55岁的史志鸿在这片热土找回了激情,那么90后原王芳就是在尽情挥洒着青春。
6月28日14时,安新县大王镇南河村一处麦田里,钻机工人小心翼翼地将土柱取出,省地矿局水勘院技术编录员原王芳立刻走上前去,比照着色卡分辨起土壤颜色,认真做起了记录……
烈日下,原王芳头戴遮阳帽,也是一身长衫长裤。“涂了好几层防晒霜,还是晒黑了。我现在的肤色就是色卡上的土色。”原王芳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黝黑的脸庞透着一股清秀。
2014年,原王芳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了地质工作。她从没想过,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就能参与到雄安新区地质勘查这样的重大项目中。
看到她满头大汗,笔者递上一瓶矿泉水,原王芳表示了谢意。她说:“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来勘探现场,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收工,一天也顾不上喝几口水。”
勘探工作恶劣的野外环境,让很多女生望而却步,但原王芳却坚定地选择了这条道路。“地质勘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意义非凡。”原王芳说,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6月13日进驻新区后,原王芳和伙伴们的勘探工作紧锣密鼓,至今也没好好休息过。因为按照勘探方案,7月10日前,他们要完成54250米钻孔深度的野外勘探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全力以赴。
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劳动也感动着雄安新区的当地群众。几天前,租房子给勘探队的容城居民王国营看到勘探队员们的工作状态,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早上不到五点就出门,有时干到凌晨一两点才回来,真让人感动!”当天,王国营买来十几条鱼,免费给勘探队员们加加餐。
新区群众对勘探工作的大力支持,让他们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原王芳去年1月结婚,本来计划要孩子,已经调理了半年,但得知单位接到这次任务,便主动请缨。而她的女同事吴斯亮6月25日结婚,6月27日就匆匆赶到了勘探现场。与新区发展同进步,原王芳和她的同事们都觉得,这一切是那么有意义。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我们将利用4年时间,开展雄安新区空间、资源、环境、灾害、文化综合地质调查,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全流程地质解决方案,为新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地下透明雄安’。”看着施工技术人员挑灯夜战、艰苦奋斗,省地矿局工程地质勘查副总指挥田文法更加信心满满。
艰苦的野外环境挡不住地质工作者的热情。截至6月30日,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项目已终孔验收钻孔237个,正在施工钻孔183个,累计完成钻探进尺33282.75米,完成总工程量的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