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团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一车间内,工人正在紧张生产。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天山和珠江,相隔万里,一北一南,滋养着两地人们。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曾散布着古老文明之路上的颗颗明珠。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对口支援让天山珠水这两个地理名词再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中央统一部署,1998年以来,广东先后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和喀什地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年来,一批批广东援疆干部人才开赴新疆,给当地带到了先进理念、带来了资金、带来了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央赋予的任务。
特别是2010年新一轮援疆以来,广东援疆人不畏艰苦,在南疆戈壁上建设着一座座新城,盖起了一个个厂房,老百姓的居住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数万名维吾尔族劳动力走进工厂,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娃娃们从幼儿园开始便享受免费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批批援疆医生的到来,让这里的人们享受到同广东一样水平的医疗资源。至2020年,喀什人民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援疆事业,久久为功。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南方报业派出“1+X”骨干记者团队,深入对口支援的“三县一师一市”(即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塔县、三师图木舒克市、喀什市)地区采访,并从今日起推出《天山珠水两地情 广东援疆20年》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吴哲工作室出品
炎炎夏日,位于三师图木舒克市草湖镇的兵团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里传来隆隆机器声,一期项目正24小时加足马力,快速纺出一锭锭精细的棉纱。按照“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要求打造,南疆的棉花在这里进行精细加工后,很快运抵广东、浙江一带,成为沿海纺织行业的抢手货。
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展以来,草湖200万锭棉纺项目已成为广东援疆工作的标杆项目,也是我省产业援疆的缩影。广东在对口支援南疆“三县一师一市”过程中,通过“筑巢引凤”,建设产业园区集聚企业,搭建孵化基地鼓励创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就业,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产业援疆新路子。
省援疆前方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展以来,我省共安排援疆资金155.23亿元,实施援疆项目674个,带动20余万人次就业。近3年,5个受援县(师、市)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徐乐乐 通讯员 曾励
援疆标杆 助力兵地融合产城融合
今年6月下旬,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喀什地区考察,并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多个合作协议,涉及项目总投资55亿元。其中,兵团草湖产业园三期40万锭纺织项目奠基开建,该项目总投资16.5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建成后兵团草湖产业园产能将达100万锭,规划到2020年总规模达200万锭,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端纺织生产基地之一。
“尽管这里的工业化刚刚起步,但这样的生产环境和技术已经可以媲美珠三角先进的制造工厂。”项目运营方东纯兴公司副总经理袁绍宪说,工厂的大部分设备是从欧洲引进的,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首期项目年产各类高端纱线约3.5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10.8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300个,成为南疆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纺纱项目。目前,公司已与广东、浙江的20多个客户建立了供应关系,并在佛山、宁波等地设立了直营店。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兵团草湖纺织产业园项目从规划立项到投入运营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在疆内同规模同类企业中建设速度最快、设备标准最高,充分体现了“广东速度”、兵团优势。
“兵团草湖产业园正成为助推兵地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广东东莞援疆干部、三师图木舒克市援疆办副主任赵胤介绍,云南昭通和兵团草湖均是东莞对口帮扶地区,前者扶贫任务重,后者劳动力紧缺。针对这一现状,广东东莞在全国首创两地劳务协作扶贫援疆模式,将云南昭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兵团草湖就业,有效对接云南和新疆两地实际需求。
来自昭通彝良县的张炳宦夫妇就是其中的一户贫困户,夫妇就是首批转移户,并成为了兵团草湖产业园里的一线工人,半年试用期后,他们人均月收入将达到3000多元,如果夫妻俩工作满9年,还将获得一套房子的产权。而在此之前,张炳宦一家主要依靠种地、打散工过日子,收入少且不稳定。
在草湖棉纺项目配套公寓兴业小区,张炳宦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尝到甜头的他打电话给老家的亲朋好友,讲述这里的优惠政策。半个月以来,已有20多户来自云南昭通的贫困户转移到草湖就业。
广东东莞援疆干部、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管委会副主任庞然表示,广东援疆通过深化兵地合作共建,以兵团草湖产业园为重点产业带动就业平台,同时创新劳动力转移就业援疆模式,助推打造兵地融合发展的样板区,一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工业新城正呼之欲出。
以商招商
打造喀什首个民营孵化基地
驱车沿着佛伽大道一路前行,伽师县兴业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一片繁忙景象,一栋栋现代厂房拔地而起,昔日荒芜的戈壁滩,如今正成为广东援疆企业最热闹的地方。
“这里是广东企业搭台,全国企业唱戏!”站在工业园大门口,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驻伽师县工作队队长刘晓明介绍,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广东在伽师打造了面积10平方公里的伽师工业园,引领伽师由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强县。可是,巢筑好了,招商引资工作又谈何容易。
对此,广东佛山改变以往由政府进行规划、投资建厂、招商引资、园区运营等全包的产业援疆模式,打造了伽师县兴业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支持基地企业在园区建设“园中园”,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同时充分发挥佛山发达的民企经济优势,把目标集中放在广东乃至全国民营企业身上,极大地激活了园区招商活力。
“以商招商”模式在伽师见效很快。伽师兴宏泰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是2016年落户的企业,在兴业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带动下,欣然来到伽师投资兴业。目前,该企业已带动当地200多人就业,并引导农民变身成产业工人。该公司法人汪超表示,因看好“一带一路”及中巴走廊建设的发展前景,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将市场逐步延伸到中西亚市场。
伽师县兴业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总经理何康德介绍,通过招商模式创新和优惠政策扶持,目前基地已成功引进企业19家,正在洽谈的企业20余家,二期项目日前已破土动工,届时可容纳企业8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年生产总值8亿元,实现年利税1.2亿元,成为喀什地区首个民营孵化基地。
精准定位
对接“一带一路”市场
位于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一市两县交汇处,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的喀什国际经济合作区起步区正在加紧建设。合作区统合了职教园、商贸园、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含保税区)、国际物流园、疏勒齐鲁南疆工业园以及兵团第三师草湖产业园六大园区,未来将致力于打造为对接“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和向西开放战略的核心平台。
“这里是中国的西大门,面向着中西亚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是诱惑力极大的蛋糕。”谈起企业发展前景,喀什依锦诚羽绒服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杰显得信心十足。他介绍,公司今年1月从佛山搬迁到这里,短短几个月已接到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50多万件700多万美元的订单。公司在这里生产的服装经陆运到达中亚,耗时只需3天左右,而以前从广东走陆运过来要耗时42天。
李文杰认为,喀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又是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的中国起点。随着“一带一路”、中巴铁路等政策、交通优势的不断凸显,未来这里有望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前沿阵地。而吸引李文杰来喀什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土地厂房成本、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而沿海省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已被压缩。
大量珠三角企业的进驻,也点燃了新疆少数民族商人返乡创业的激情。在喀什,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正在形成。阿不来提·热西提是一名长期在乌鲁木齐从事服装生意的喀什人,2015年下半年,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他回到家乡伽师县巴仁镇2村办起了一家专门生产“艾特莱斯”风格的民族服饰企业,并聘请上海设计师姚女士来提升企业的水平。“去年企业一年卖了17万件服装,产值达到400万元,带动周边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姚女士说。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结合喀什产业结构升级、区位升级等趋势,并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成了疏附县广州新城、伽师工业园、兵团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等9个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形成商贸物流、纺织服装、电子加工、农林果等行业集群,打造了喀什广东科学技术研究院、喀什国际经济合作区起步区、伽师县兴业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合作平台。
今年,广东还计划安排援疆项目共81项,继续大手笔安排援疆资金17.11亿元,其中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共49项,投资总额约203.05亿元,初步估计提供就业岗位1.64万个。未来3年,广东将以大力推动产业援疆作为主攻方向,扎实助推喀什地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