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新疆 » 正文

全球报道:北京产业援疆实现新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人民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14 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指挥卢宇国(右一) 记者周雷刚 摄援疆要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围绕社会稳

(人民日报  2017年07月07日 14 版)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指挥卢宇国(右一)  记者周雷刚 摄

援疆要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着力解决受援地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聚焦扶贫攻坚,探索和深化“北京援疆+驻村工作队”模式,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力求实效上下功夫;着力发展做强第二产业,让农民转成现代产业化工人,使更多群众能够稳定就业,与全国人民一道脱贫奔小康。

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已经20年了。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昆仑山脚下的大地上,一个个援疆项目在受援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一方。

近日,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卢宇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北京市援疆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着力解决受援地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聚焦扶贫攻坚,探索和深化“北京援疆+驻村工作队”模式,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力求实效上下功夫;着力发展做强第二产业,让农民转成现代产业化工人,使更多群众能够稳定就业,与全国人民一道脱贫奔小康。

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

记者:在新一轮援疆中,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03亿元,实施项目832个。其中,在改善民生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卢宇国:“十二五”期间,北京对口支援和田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做让更多群众直接受益的事,积极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等城乡住房建设,同步做好居民集中区道路、供排水、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庭院经济、特色手工业和旅游业。注意引入先进的理念,将改善住房条件与提高居住品质、推进就近就业结合起来,使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累计安排援疆资金23.4亿元,完成安居富民、定居兴牧16万余户,实施3000余户棚户区、城乡自住房改造,80余万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新建改扩建4个城镇水厂,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近30万人喝上放心水。

去过和田的人都了解,新一轮援疆前,和田地区教育硬件条件较差,高中和幼儿园学位严重短缺,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全地区除了和田市,几乎每个县里都没有正规高中,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不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在教育方面投入比重较大,超过全部援疆投入的25%。新建、改扩建学校58所,北京对口援建的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结束了没有普通高中的历史。同时,对50所农村学校供暖设施进行改造,受援地学生入学率、教学质量、汉语水平等都有很大提升。

“造血”推进产业发展

记者:“十二五”期间,北京援疆可能更多的是打基础、加强输血,“十三五”期间北京援疆的重点是什么?

卢宇国:如果说过去5年更多是输血式援助,现在更强调输血向造血转变。输血变造血,过去也提,但客观地说推进很困难,因为当时最急需的还是输血。经过5年的建设,受援地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急需输血的领域有所减少。所以,接下来要更加注重提高和田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如何提高受援地造血功能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好产业援疆。“十三五”期间,我们加大产业援疆投入力度,北京产业援疆资金由“十二五”时期的10.7亿元提高到现在的28.5亿元,翻了一倍多。经过多年探索,产业援疆的方向和途径已经明确。当前,就是要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会,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导致的产业外迁机会、“一带一路”建设给和田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在和田引进对运输成本不敏感、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的电子加工业;引进国家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支持、能够大量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纺织服装业;引进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业。

招商引资的思路明确后,我们近两年新盖27万余平方米厂房,优惠租赁给招商引资企业使用。就目前来看,和田的招商引资势头很好,可以说北京产业援疆实现了突破。

2016年,我们引进了两家企业落户和田。这两家企业用工约为1500人(主要是当地维吾尔族员工),年销售额今年有望达到3亿元,职工月平均工资4000多元。其中一家企业职工中有夫妻30余对,人均日工资达140余元,高的一天能挣200多元。很多少数民族员工都以能在这里上班为荣。

和田与内地产业落差较大,过去大家对产业援疆有疑问:当地的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民能不能顺利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管理少数民族员工。我认为,内地企业怎么管理、汉族员工怎么管理,这里的企业、这里的少数民族员工就应该怎么管。对当地民族职工的管理,应该坚持这一条。实践证明,只要管理到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完全能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