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贵州“护水用水” 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0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吴宇向记者展示生态系统的出水口(左)和进水口(右)的水质对比。李宇摄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共8大水系,总流域面
吴宇向记者展示生态系统的出水口(左)和进水口(右)的水质对比。李宇 摄
吴宇向记者展示生态系统的出水口(左)和进水口(右)的水质对比。李宇 摄

 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共8大水系,总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贵州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又是个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因水而美,但又因水而贫,一些特困地区,水利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贫困问题严重突出。

“在2012年以前,贵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9.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严重制约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党委书记曾信波介绍,十八大以来,贵州在统筹推进水利建设的同时,结合地区贫困差异,以规划先行为引领、项目扶持为载体、政策优先为支撑,瞄准短板,精准扶贫,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前,“共舞长江经济带”记者采访团一行走进红色遵义、爽爽贵阳,深入探访贵州在生态治理和利用上做了哪些工作和思考。

生态治理:减排是关键

作为贵阳市三大重要水源地之一,红枫湖与百花湖、阿哈水库“两湖一库”并称为贵阳市民的“三口水缸”。走进贵州清镇市红枫湖镇虎山彝寨,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水质清澈,一幅广阔的山水画展现眼前。

虎山彝寨处于红枫湖准保护区,在2015年以前,部分村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户污水散排,导致污水直接进入到红枫湖,对饮用水源地水体造成威胁。为此,清镇市生态法庭将损害生态环境的罚款出资61.48万元,在虎山彝寨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净化设施——生态湿地系统。

在生态湿地系统现场,施工方负责人吴宇介绍,该系统于2016年4月正式启用,每日最大可减少村民生活污水排放35吨,污水经过管网被收集到不同功能的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此外,生态湿地系统里还可种植美人蕉、风车草等经济作物,既美化了环境,还能增加经济收入。

现在的虎山彝寨,已经不再是污水横流的模样,通过污水治理,村寨环境改善了,已成为休闲旅游的胜地。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投入。”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局长龙邦美说, 2007年,贵阳市组建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同年11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挂牌成立,把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从2013年起,政府累计投入资金4.75亿元,迁移红枫湖取水口的363户1563人,有效保护了水源地水质安全。

经过持续努力,目前贵阳市两湖一库水质整体评价为Ⅲ类,其中红枫湖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好转。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应解决污水排放问题。”贵州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人王方介绍:“截至目前,贵州通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全省产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2个,日处理能力123.2万吨;取缔涉水小散污企业88家;9个中心城市2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9%。”

环保促开发:让百姓吃上“旅游饭”

赤水河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是贵州省的重要河流,是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对赤水市来说,保障赤水河出黔入川的水质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重心。

为了加强赤水河流域保护,规范流域开发、利用、治理等活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赤水市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努力推进“五水共治”(护清水、蓄雨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进程。

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介绍,2016年,赤水实现了全市城镇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2017年,赤水市全面启动了10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村级污水处理全覆盖,让赤水河干干净净出境。

“靠水吃水”,生态治理好了,怎样让百姓依托生态吃上饱饭?贵州赤水市黎明村给了答案。

黎明村距城区40余公里,曾是赤水最贫穷的山村之一。2015年,黎明村依托大瀑布景区,在瀑布上游开发漂流项目——“丹霞第一漂”,2016年,赤水旅发公司党委投资1043万元,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高了游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升了“丹霞第一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算过一笔账,“一个贫困户在景区工作5个月,纯收入可达17000元,一年就可以实现脱贫。”

“2016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00余万元。”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激动不已:去年,全村贫困户、低保户年底分红5000元以上,解决了48名村民在景区就业,让原本靠山吃山或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开始通过旅游脱贫。

赤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周边村民看到了商机,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社,搭上“旅游便车”,吃上了“旅游饭”。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赤水市旅游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游客接待总量达到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0亿元。

夏日的虎山彝寨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李宇 摄
夏日的虎山彝寨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李宇 摄

人民网贵阳7月8日电 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共8大水系,总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贵州是一个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又是个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因水而美,但又因水而贫,一些特困地区,水利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贫困问题严重突出。

“在2012年以前,贵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9.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严重制约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党委书记曾信波介绍,十八大以来,贵州在统筹推进水利建设的同时,结合地区贫困差异,以规划先行为引领、项目扶持为载体、政策优先为支撑,瞄准短板,精准扶贫,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前,“共舞长江经济带”记者采访团一行走进红色遵义、爽爽贵阳,深入探访贵州在生态治理和利用上做了哪些工作和思考。

生态治理:减排是关键

作为贵阳市三大重要水源地之一,红枫湖与百花湖、阿哈水库“两湖一库”并称为贵阳市民的“三口水缸”。走进贵州清镇市红枫湖镇虎山彝寨,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水质清澈,一幅广阔的山水画展现眼前。

虎山彝寨处于红枫湖准保护区,在2015年以前,部分村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户污水散排,导致污水直接进入到红枫湖,对饮用水源地水体造成威胁。为此,清镇市生态法庭将损害生态环境的罚款出资61.48万元,在虎山彝寨建设生活污水生态净化设施——生态湿地系统。

在生态湿地系统现场,施工方负责人吴宇介绍,该系统于2016年4月正式启用,每日最大可减少村民生活污水排放35吨,污水经过管网被收集到不同功能的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此外,生态湿地系统里还可种植美人蕉、风车草等经济作物,既美化了环境,还能增加经济收入。

现在的虎山彝寨,已经不再是污水横流的模样,通过污水治理,村寨环境改善了,已成为休闲旅游的胜地。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投入。”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局长龙邦美说, 2007年,贵阳市组建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同年11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挂牌成立,把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从2013年起,政府累计投入资金4.75亿元,迁移红枫湖取水口的363户1563人,有效保护了水源地水质安全。

经过持续努力,目前贵阳市两湖一库水质整体评价为Ⅲ类,其中红枫湖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好转。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应解决污水排放问题。”贵州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人王方介绍:“截至目前,贵州通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全省产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2个,日处理能力123.2万吨;取缔涉水小散污企业88家;9个中心城市2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9%。”

环保促开发:让百姓吃上“旅游饭”

赤水河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是贵州省的重要河流,是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对赤水市来说,保障赤水河出黔入川的水质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大重心。

为了加强赤水河流域保护,规范流域开发、利用、治理等活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赤水市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努力推进“五水共治”(护清水、蓄雨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进程。

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介绍,2016年,赤水实现了全市城镇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2017年,赤水市全面启动了10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村级污水处理全覆盖,让赤水河干干净净出境。

“靠水吃水”,生态治理好了,怎样让百姓依托生态吃上饱饭?贵州赤水市黎明村给了答案。

黎明村距城区40余公里,曾是赤水最贫穷的山村之一。2015年,黎明村依托大瀑布景区,在瀑布上游开发漂流项目——“丹霞第一漂”,2016年,赤水旅发公司党委投资1043万元,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高了游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升了“丹霞第一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算过一笔账,“一个贫困户在景区工作5个月,纯收入可达17000元,一年就可以实现脱贫。”

“2016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00余万元。”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激动不已:去年,全村贫困户、低保户年底分红5000元以上,解决了48名村民在景区就业,让原本靠山吃山或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开始通过旅游脱贫。

赤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周边村民看到了商机,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社,搭上“旅游便车”,吃上了“旅游饭”。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赤水市旅游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游客接待总量达到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0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