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春夏还是秋冬,云岭山乡总有一幅景象令人欣喜——大批带着高原露珠的云南时鲜蔬菜从不间断,源源销往大江南北,为数百万菜农换回财富。 客观地说,“云菜”的快速成长首先是有不可复制的独特自然气候条件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2014年开春,保山市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创纪录地长出一棵“青菜王”。云南蔬菜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海山、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钟利和江明现场测定,“青菜王”单株重量竟达23.06公斤。进一步实地考察,专家们发现当地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单株青菜普遍都能长到七八公斤,从这棵青菜说开去,专家们认为,云南是中国最适宜蔬菜生长的宝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成就了云南一年四季、在露地条件下,都能低成本周年生产从叶菜类、茄果类到瓜豆类的多品种蔬菜,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条件好”,又有市场拉动, 近些年来,我省把蔬菜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来培育,主打绿色、季节、特色“三张牌”。自然条件和 “云菜”在云岭大地的蒸蒸热土上,从不起眼的“小产业”长成品种数以千计,种植面积1550万亩,总产量2510万吨,综合产值达673亿元的大产业,成为仅次于粮食的最大宗农作物。“云菜”的成长是快速的,那些人无我有的特色和优势更是耀眼—— “从产业规模看,我省蔬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跻身全国蔬菜大省行列;而‘云菜’更大的影响力在于,冬早菜、夏秋菜、一年四季都有菜的繁荣景象,凸显出我省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运基地、出口蔬菜基地的优势地位。”有专家总结说。此外,全省蔬菜种植继元谋、通海等传统产区之后,嵩明、泸西、丘北等一大批县区紧随其后,迅速成为我省蔬菜生产的新兴产区;一些历史上不种或很少种植蔬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走上了种菜增收路。全省蔬菜种植初步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到规模发展的重大转变,形成了滇南及低热河谷区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东滇东北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中及滇西北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区、特色蔬菜优势产业区等四大优势区域生产基地。 从营销模式看,活跃山乡的“菜贩子”、“公司+基地+农户”连起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120多家产值上千万的龙头企业,以及散布乡间的农民蔬菜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形式,牵引“云菜”走出大山,进入市场。全省蔬菜产量的60%销往全球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国内140多个城市。特别是在香港市场,云南每年供港蔬菜达60多万吨,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香港人每吃3棵菜就有1棵产自云南。蔬菜已成为我省外销和出口名列前茅的农产品。 再看产品结构,我省蔬菜已从以种植白菜、番茄、辣椒等大路菜为主,向精细菜、特色菜、野生菜拓展。目前全省批量种植的蔬菜种类达70多种,品种数以千计。“周年生产,丰富多样,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在全国的蔬菜主产区是唯一的。” 一棵在市场风雨中快速生长的“菜”,一个上连数百万菜农、下系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特色产业,其成长历程并不乏味,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发展故事中有“云菜”端上G20餐桌的荣耀;有“金沙江畔大菜园”——元谋发展冬早蔬菜几十年长盛不衰的精彩;也充满了农民汪家富从菜农变菜贩再到老板的传奇……由此,我们仿佛听到了“云菜”生长的声音,看到了“云菜”从小到大,走向繁荣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