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化改造,让南宁的那考河从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资料图片)
那考河,火了!
在南宁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它是新晋“网红”;在现场,哪怕工作日,依然游人如织。沿岸花海,色彩斑斓;河水潺潺,鱼翔浅底;木栈道上,步移景换;万米桂花溪谷,千棵朱槿水岸……谁能想见,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污水横流、人见人躲的黑臭水沟。
从臭水沟到湿地公园,那考河“变形记”,恰是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以往钱花了不少,水却不见清
“一条龙治水”让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
2015年4月,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南宁市,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海绵城市是什么?两年多前,很多南宁市民都会这样问。
“这是城市雨洪管理的新理念。形象地说,就是把城市建得像海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利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冯步广说。
海绵城市是新事物,没有样板参照,怎么建?在实践中,创新理念一以贯之。
“那考”,壮语意为美丽绿色的水田。然而,以前的那考河,没有这般诗情画意。作为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那考河沿岸有53个污水直排口,生活垃圾、施工弃土挤占河道,水质多为劣Ⅴ类,严重影响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质。
“那考河成了‘纳污河’,不治不行!”周边居民反应强烈。
建海绵城市,南宁先拿那考河“开刀”。事实上,这并非南宁首次向城市黑臭水体“宣战”。此前,朝阳溪等内河已治理多年。河道清淤、堤坡绿化、加盖防臭等招数都试过,可因污染源复杂、黑臭水体量大等原因,效果不佳。“受限于资金、技术等,以往内河整治只能分段分期推进,九龙治水各管一块,建设、管理脱节。钱花了不少,水却不见清。”说起内河整治之难,市海绵水城办副主任彭奠安直摇头。
那考河,何以破题?来一场“革命式”创新。
经科学论证,“全流域治理”被提出——6.35公里的河道,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实现“一条龙”治水。
“这是全国首个投入运营并按效付费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 彭奠安说,“政府与社会投资方签订10年协议:两年建设所需11亿元的资金,全由社会投资方承担;建成后初期8年的运营,仍由社会投资方负责。政府只需聘请第三方机构,按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定期监测考核,按效付费。”
“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用有限的经费购买到优质长效的服务;社会资本主导项目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项目建设‘价廉物美’,企业‘盈利不暴利’,实现共赢。”冯步广说。经过两年整治,那考河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昔日臭水沟,变身为集亲水、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开放式湿地公园。在“那考模式”示范下,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内河治理项目也开始启动。
不仅是河流,一些老旧小区也要变成吸水海绵,市海绵水城办副主任刘东说,今年南宁将把110个小区、10个单位分为19个项目包进行海绵化改造。
完善“硬件”的同时,南宁还在“软件”上下功夫,建设气象监测服务、市区防涝预警监测信息、内河防汛预警三个系统,实现了“空中—地面—地下管道—河道”多位一体的内涝预警监测智慧化管理。
杜绝碎片化风险,避免“为海绵而海绵”
87亿投资打造融会贯通的大海绵体
“公园里的泉眼,大了、多了!”常带儿子到石门森林公园游玩的南宁市民陈女士,将她惊奇的发现放到微信朋友圈,引来好友们点赞。
“通过对公园及周边小区的改造,一个以公园为中心的区域‘海绵体’已经成形,雨水涵养能力增强,以前日趋干涸的泉眼自然喷涌了。”刘东介绍。改造石门森林公园时,南宁充分考虑公园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对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等进行整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与已建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及北门区连成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
冯步广说,建设过程中,南宁秉承“杜绝碎片化,形成连片化、整体化和系统化海绵效应”原则,坚持点与面、水与绿、新与旧、里与面、软与硬等多方面因素系统考量,协调各部门,先绿色后灰色、先地下后地上,避免盲目建设和大拆大建,更避免了“为海绵而海绵”。
邕城南宁,因水得名、因水而兴,邕江穿城而过,还有内河18条,年平均降雨量超1300毫米,雨洪管理任务艰巨。对“海绵”,南宁求之若渴。
“我们共安排203个项目,总投资87.71亿元。”冯步广介绍,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总面积达54.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20%,是首批试点城市中最大的。
项目众多、领域广泛,如何统筹推进?
机构高规格。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市海绵水城办落实人员编制,变临时平台为“永久建筑”。
规划高标准。以“生态、弹性、活力”为总体目标,《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水生态恢复、水环境保护等目标指标;控制性详规,将指标逐级分解到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各方面。此外,将“海绵”理念贯穿于新一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0项专项规划全过程。
责任分到户。制定每年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细案,将市城管、住房、林园、教育、城区政府等各部委办局作为责任单位,明确分工,做到“分田到户”。
为确保项目“不差钱”,南宁成立了由财政、发改、规划、住房等部门组成的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组,将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对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在满足面积及相关指标要求的情况下,最高予以30元/平方米的补助。
完善雨水管道,更要系统治理内涝
城市水环境实现顺畅“吐纳呼吸”
7月3日晚,骤雨初歇。南湖公园的“夜跑族”,又开始奔跑。
“以前,大雨过后,这一摊水,那一摊水,别说跑,走都难走;现在好了,没有积水,雨一停就能约跑了。”常在此锻炼的市民李彦达说。经过海绵化改造,公园环湖路实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内涝积水,是海绵城市建设着力解决的“老大难”。城市大多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排水。不少地方“重地上、轻地下”,排水口少、管道堵塞,常常逢雨必涝。
在完善雨水管道的同时,南宁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技术,系统治理内涝。
地处东盟商务区的中马路,由于地势较低,以前逢雨必涝。“现在,通过透水铺装改造,辅以地下渗水集水设施,能实现暴雨无积水。”市海绵水城办海绵科副科长陈燕介绍,今年6月,南宁经历了多次明显降雨过程。滨湖广场、倚林佳园小区、月湾路等多个易涝点,均实现雨水快速下渗。
青秀山,是南宁的“绿肺”。然而,这里林相单一,水源涵养能力差,长期以来是个缺水的地方。灌溉用水,需从一旁的邕江抽取。为此,青秀山在兰园、樱花园、桂花园等处进行海绵化建设。“怀石叠瀑”“空中花园”“翠屏兰香”“兜兰花瀑”等景点之间,一条数十米长、五六米宽的缓坡水道水流淙淙,底部是一个水面宽阔的人造湖。同行导游介绍,依地势建成的水道、山间的截水沟植草沟,能够吸收山体雨水,再通过护岸、水生植物等分级缓排、入渗过滤,最后实现回收利用。
截至6月底,南宁海绵城市建设已完工项目109个,完成项目总投资84.56亿元。随着一批海绵改造项目建成,南宁城市水环境开始顺畅地“吐纳呼吸”。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统筹推进试点建设,朝着‘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迈进,使南宁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南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海绵水城办主任张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