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让南湖水质再提升
那考河治理后环境优美
人们在环南湖“海绵跑道”锻炼休闲
海绵城市建设让南湖水更清
青秀山兰园兰湖营造了优美的园区环境
今年5月,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开展的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绩效评价结果揭晓,南宁市在国家首批16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三, 绩效评价成绩属优秀等次。专家组对南宁的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
南宁市于2015年4月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由此开启了生态建设新篇章。南湖环湖步道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那考河从黑臭水体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青秀山兰园雨水回用每年2.2万吨,节省提水费120万元……一大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让城市发生美丽蝶变,也让市民从中受惠,市区的海绵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顶层设计绘制海绵城市建设蓝图
每到汛期,大雨过后,城市内涝就成为朋友圈吐槽的焦点之一。汛期过后,天气逐渐干燥,如何积蓄雨水并将其合理利用又是热议的话题。如何避免“雨季看海”“旱季喊渴”?如何让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2015年4月,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有着“中国绿城”之称的南宁启动了示范区建设三年实施计划,正式拉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帷幕。2016年9月,南宁市海绵水城办牵头打响海绵城市建设攻坚战。开列任务清单,明确攻坚项目,实行领导挂点联系制和项目责任制,高强度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
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南宁市努力让每平方米绿地都能充分发挥海绵化作用,并取得初步成效。据悉,南宁海绵城市建设计划项目总数为203项,截至今年5月底,已完工项目108个,累计完工率53.2%。
一批涵盖黑臭水体治理以及公园绿地、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城市道路、中小学校、单位办公区等多方面多类型的海绵提升改造项目建成,促进了城市顺畅“吐纳呼吸”。那考河项目、石门森林公园、五象湖综合配套工程3个海绵项目入选国家住建部首部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集。
“那考河模式”成内河治理标杆
一边是由绿树红花组成的层层梯田,一侧是成片的美人蕉、朱槿等花田,小鱼在穿流而过的河水中欢游,凉亭、水车和人造瀑布更添了几分生趣……在那考河湿地公园内,清水潺潺,鸟儿欢唱,许多市民结伴在公园内漫步。
2015年3月,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那考河PPP项目首先就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创新理念。那考河湿地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看似是生态景观,其实是一种自然调节的“市政设施”,能防洪涝,净化水质、土壤,回补地下水,修复生物栖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让市民休憩游赏。
从黑臭水体变成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那考河的蜕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情。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成为南宁创新机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如今,“那考河模式”已成为南方丰水地区内河环境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在那考河流域治理的带动下,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治理中应用新理念新模式的治理项目已全面启动,南宁治水正谱写新的篇章。
区域“海绵体”为内河湖泊补水
目前,南宁还有多个住宅小区正在开展海绵化改造工程。据悉,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南宁市不仅成功试行PPP投融资建设模式,还采取EPC总承包模式,加快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造。目前,试点区域内已经梳理出了167个既有小区,已将该部分小区采用EPC模式打包进行海绵化改造。其中,南湖公务员小区通过“海绵化”改造,小区雨水径流量控制率达到58.04%,满足了总规50%的雨水径流量控制率。下沉式绿地,特别是生态停车场及人行道的改造,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更获得了住户的好评。
此外,多处公园改造工程也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在石门森林公园, 一些细心的游客发现,公园泉水的老旧泉眼底部被改造成可渗透的卵石,种上了可过滤渗透雨水的湿地植物,泉眼水量变大,周围还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据了解,通过对石门森林公园及周边小区的改造,一个以公园为中心的区域“海绵体”初步成形,雨水涵养吸收能力大为增强。在石门森林公园片区改造中,将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等区域进行整体考虑,利用公园接纳超过小区调控能力的雨水,并将引入雨水进行充分净化和调蓄,提升景区湖泊水质水量。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与已建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连成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
南湖是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之一,南湖公园环湖路如今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经过海绵化改造的环湖路路面可达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效果,符合健康步道行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