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财讯 » 正文

叶檀财经:超发还是不发?看《军师联盟》怎么造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7  来源:叶檀财经
核心提示:文|四海夕阳如果穿越到《军师联盟》时代,你打算带点什么?一顶拉风的帽子是标配,当然钱更是不可少的,那时候金银不是主流货币

文|四海夕阳


如果穿越到《军师联盟》时代,你打算带点什么?一顶拉风的帽子是标配,当然钱更是不可少的,那时候金银不是主流货币,还是多带点铜钱吧,哪里都用得着。问题来了,到了现场,你会发现杯具了,你攒的铜钱也许转眼就贬值一百倍,也许会贬值一千倍,也许根本就不能用,买东西还不如一块布。为什么这么凌乱?要问那些军师啦。


帽子不能戴错,钱也不能带错


❖ 被董卓玩坏的五铢钱:一个变八个

   

本来汉代的主流货币是五铢钱,从汉武帝开始铸造,到东汉末年,一直沿用了三百多年,除了中间王莽篡权时候折腾过一阵子之外,其余时候货币发行和物价都相当稳定。后来进入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开篇情节:何进谋划杀宦官,结果引来了大军阀董卓,带着一帮如狼似虎的军队,把洛阳糟蹋完了,又胁迫朝廷搬迁到长安。


董卓自己要吃喝玩乐,又要对付各路诸侯,钱不够用,怎么办?先是放纵士兵抢劫老百姓,然后是吃大户,把富人抓起来,随便找个罪名,杀头抄家,活的抢完了,再抢死人,他派吕布去挖汉代皇帝和王侯将相的陵墓,搜罗珍宝财物。但是,光靠抢劫和盗墓还是不够解决经济问题,古墓里的奇珍异宝毕竟不是现金,不能直接发军饷。有人帮他出主意“董太师,您大权在握,想弄钱何不自己造钱?”


造钱需要铜,董卓可没耐心去挖矿,他把长安城里的各种铜家具、铜雕像、铜鼎、铜炉包括旧的五铢钱通通都化了铸造新的五铢钱。——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把六国的兵器融化了铸造了十二个大铜人,可怜这些铜人在长安站了四百多年,现在也被拉去化了铸钱。


别看董卓自己那么胖,他造的五铢钱特别小,后世叫做董卓小钱。根据考古测量,董卓小钱的平均重量只有0.5克,而东汉晚期的正版五铢钱是2到4克。也就是说,8个董卓小钱才抵得上原先一个五铢钱的分量,而且做工特别粗糙,文字模糊,根本不打磨。就是为了节省成本,最大限度搜刮民财。 


董卓小钱和普通汉代五铢钱对比


董卓这么无节操的滥发货币,再加上天下大乱,物资匮乏,结果必然是物价飞涨,特别是粮食价格。根据《资治通鉴》、《晋书》等记载,当时一石米要卖几万个铜钱甚至几十万钱,一箩筐钱都换不来一箩筐米,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钱币无法流通。虽然很快董卓被自己的干儿子吕布做掉了,横尸长安街头。此时他用来铸钱的秦始皇十二铜人也才化掉了九个(剩下的铜人过了几百年还是被前秦君主苻坚化掉铸钱),但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三国货币大混乱的序幕就此拉开。


❖ 刘备:我造的钱好,一个抵一百个!


最先在这场货币乱局中嗅到商机的,是以“仁义”闻名的皇叔刘备。话说刘皇叔一路征战,一直没自己的地盘,最后进军益州,眼看要拿下成都,却发现没钱发军饷了。正在心里犯愁的时候,谋士刘巴替他出主意:——


“皇叔,依属下看,要发军饷,最可靠的法子还是自己造钱。”

“怎么个造法?”

“皇叔啊,当年董卓造小钱、滥发货币坑害百姓,咱不能学他,造的钱一定要高质量、够分量,不能丢大汉的脸面。”

“爱卿所言甚至,但是造好钱费用必高,亏本怎么办?”

“皇叔不必担心,每枚钱币上只需加两字即可。”


果然,这刘备版五铢钱是造得又大又好,比先前的东汉老五铢钱还漂亮,只是多了两字:直(值)百。啥意思呢,就是一个新钱能当一百个五铢钱用。据考古测量,这些蜀汉“直百五铢”平均重量在 5 克左右,比普通五铢钱重了两三倍,但价值却高了一百倍。通过强制发行这种极度灌水的货币,刘备用以少量的铜换取了民众手中几十倍价值的物资,仅仅几个月便达到了“府库充实”的效果,政策效果十分喜人,——皇叔就是高,货币也超发了,钱也挣了,还显得体面。

   

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


政府一旦尝到通胀的甜头,就停不下来。当时虽说是三国鼎立,但这鼎的三足并不均衡。全国有十三个州,曹魏差不多占了九个,孙吴占了三州,而蜀汉只有一个益州,经济实力的差距不言而喻,但士兵吃饭和打仗的开支却不因为地盘小而减少,越是穷地方财政压力越大,益州没有铜矿,也没有前朝留下的铜人铜鼎,为了“复兴汉室”、筹集军费,刘备就“广开铜路”,连老百姓家里的帐钩子都征收了,“取帐钩铜铸钱以充国用”。 到了后主刘禅继位,蜀汉又新造了“太平百钱(金)”、“定平一百”等钱币,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个当一百个用的大钱,而它的分量,不仅不如先前的直百五铢,连汉代老五铢钱都不如,甚至出现了用铁做的劣质大钱。到了这步田地,基本和明抢也差不多了。


❖ 孙权:我造的钱更好,一个抵一千个!


看到刘备玩这一手,孙权心里不平衡了。除了吕蒙夺荆州和夷陵之战期间,吴蜀两国在多数时候是盟友关系,贸易往来密切。蜀国滥发货币就是坑害东吴利益。造新钱,这谁不会,何况东吴还有铜矿呢,咱必须在气势上压倒他们。公元236年,孙权开始铸造东吴版新钱,一出手就是高起点:大泉五百,一个抵五百个五铢钱,两年后,又铸行了“大泉当千”。一枚新钱顶一千枚普通五铢钱!伴随而来的还有两项配套的货币政策,一是要求老百姓上缴铸钱所用的铜料,官方计算其价值购买;二是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打击民间的盗铸钱币现象。后来,东吴又发行了“大泉二千”与“大泉五千”两种钱币,把货币政策大注水推向了三国顶峰!

孙权铸造的大泉当千


这些高额虚值货币的疯狂发行,直接导致了物价飞涨,“钱既太贵,但有空名”,比如吕蒙夺回荆州,孙权赐钱一亿,实际全是虚值的大钱。甚至连政府高官都有捧着一堆钱饿肚子的危险。孙权发现不对劲,货币战打到自己头上了,再玩下去要亡国了。赶紧又下令收回这些高面额钱币,重新融化铸成器物。这一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因此回收得相当彻底,“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钱币后世很难见到,只有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几枚。毕竟东吴有点老底子,孙权及时叫停大钱后,经济又有所回升。


❖ 曹操:钱不够,布来凑


显然,刘备、孙权两家发行大钱,实际上就是在搞通货膨胀,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政府发行高面值大钱,货币数量超过流通需求,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迫使政府发行面值更大的货币,从而又引起货币的进一步滥发。相比之下,在货币政策上最厚道的反倒是“大奸臣”曹操。


由于曹操的地盘位于北方中原地区,受董卓小钱的冲击最明显。曹操掌握政权以后,首先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扩大生产的措施,比如组织军队屯田等,从供给侧化解通货膨胀压力,同时政府的田租赋税都改为征收实物,也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劣质小钱的流通。到了建安十三年,即董卓铸小钱17年后,曹操正式宣布废除董卓小钱、恢复汉朝五铢钱。


但很快新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曹操只是恢复了东汉五铢钱流通,并没有自己铸造钱币。而东汉五铢钱被董卓搜刮之后,市面上已经所剩无多,结果随着经济的恢复,反而造成了“钱贵物贱”的通货紧缩现象。 

 

曹操组织军队屯田,恢复生产


曹操的儿子曹丕登基当皇帝后,认为铸钱会通货膨胀,不铸钱又会通货紧缩,干脆在黄初二年221年下了一条命令,所有交易一律禁止用钱,退回到实物经济,老百姓买东西用粮食布帛当交易中介(“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实物商品当货币虽然没有恶性通货膨胀,但也有弊端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比如粮食难以搬运储存、布匹不能随意分割等等,特别是等到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当家后,各种投机倒把、花样掺假都来了,比如粮食里面掺水掺沙子、布匹织得又稀又薄,跟蚊帐渔网差不多,政府“虽处严刑而不能禁”。


曹睿看着太不象话,于是召集满朝文武开会讨论货币政策。最终大臣司马芝(司马懿的堂兄)提出:发行货币不光是财政问题,也有利于减少犯罪,方便市场,利国利民。于是朝廷于太和元年227年再次发行新的五铢钱。由于曹魏与蜀汉和东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贸易不畅,因此蜀、吴两国大钱基本没有干扰到魏国经济。据史书记载,此次曹睿铸造的五铢钱一直流通到三国结束都没怎么改变(“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

 

魏文帝曹丕下令废除五铢钱,使用实物货币


从总体上看,在三国争雄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对国家发展和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蜀、吴两国采取滥发货币增加财政收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种巧取豪夺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两国经济衰退和人民的不满。而曹魏虽然在制定货币政策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倒退,但是总的来说,魏国货币政策的出发点不是剥夺老百姓,特别是曹魏后期恢复了五铢钱的使用,在争取民心,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为以后魏(晋)兼并蜀、吴两国打下了经济基础。


而曹魏经济强,与曹操的用人之道也是分不开的,蜀、吴两国虽然猛将如云,但除诸葛亮等少数人之外擅长治国的文臣并不多,而曹操三次颁布《求才令》,广纳天下英才,不仅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更要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守冷冻之苦;在抓民生抓经济方面,要比对手高出一筹。可以说:三国的军备竞赛,表面上是拼蛮力、拼心机,而本质上是拼国力,拼经济,拼人才。

  

三国形势


❖ 尾声:政府不造钱了,各位自便


曹睿死后,司马懿在与曹家的政治斗争中胜出,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把权力传给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最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登上皇位,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对于三国迷来说,三家归晋,是这段风云历史的无聊结尾。而从金融的角度看,司马家的晋朝则算是一个特别的时代。特别之处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政府能什么也不做。整个晋朝前后一百多年都没有发行过货币!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发行过货币的正统王朝。政府不造钱,老百姓用钱怎么办呢?


司马家玩的是自由竞争,以五铢钱为基础,其余曹魏、蜀汉、东吴的前朝旧币等都能用,不过直百、当千这些虚高面值一律不认,统统按实际重量折算成五铢钱计价流通。除钱币外,布匹、谷物也充当流通手段。说穿了,就是政府不管了,你们自便。由于前朝造的货币不少,再加上多年征战,人口锐减,经济尚未恢复,这些钱也就够用了。


政府不造钱,社会上就不再看重钱、缩小贫富差距?呵呵,你想多了,在政府不造钱的晋朝,出现了史上最奇葩的炫富狂潮:王恺、石崇斗富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连竹林七贤里的大名士王戎也是出名的守财奴。一篇妙文《钱神论》更是写尽了全民热追“孔方兄”的世态: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 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政府不造钱,各位便不爱钱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