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仰望,天空湛蓝;自由呼吸,空气新鲜……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凉爽气候,近年来丹东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更有众多吉林人、黑龙江人移居丹东,分享“北国小江南”的生态红利。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绝非一日之功,丹东是怎样做到的?连日来,记者采访相关部门,梳理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下保护与治理并重的生态建设脉络。
“蓝天工程”打造“丹东蓝”。来自市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丹东全年优良天数均超过300天;2016年,丹东优良天数率达到84.7%,其中优级天数102天,比2015年增加12天。“丹东蓝”叫响全省。为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我市制定出台了《丹东市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确定全市50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实行在线检测,及时检查督促企业按环保要求对设备进行提标改造,目前金山、华能、华孚热电等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燃煤小锅炉是城区主要大气污染源,市政府分别筹措200万元和1亿元用于服务业燃煤锅炉淘汰、供热并网建设和拆除锅炉奖补,仅2016年就淘汰各类燃煤小锅炉116台。建立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和机动车检测联动机制,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6304台,斩断街头“黑尾巴”,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在秸秆综合利用及焚烧管控、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方面综合施策,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保护绿色屏障,发展绿色经济。丹东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素有“辽东绿色屏障”之称。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青山工程”,扎实推进青山保护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东港市十字街镇农民庞忠贤,望着满山长势喜人的板栗树喜笑颜开:“这里过去是孙家店采石场,让我承包了,栽板栗树恢复植被,每年增收五六万元呢!”据统计,2014年以来,我市本着“谁开发谁恢复、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对32处闭坑矿山进行了全面恢复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782.5亩。加强小开荒、退坡地还林和工程围栏封育等“两退一围”治理,5年来累计清退小开荒18058亩、退坡地还林24133亩;实施工程围栏931公里,新增围栏封育面积23万亩。唱响“绿色经济”主旋律,以宽甸为例,201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70多亿元,经济林及果材林、林下中药材、林业生态旅游和休闲产业蓬勃兴起,成为县域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
治来清泓,整出景观。丹东因水而生、因水而美,近年来深入推进“碧水工程”,狠抓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一条条河流成为一条条扮靓城乡景观的玉带。对全市范围内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4户“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依法予以取缔;以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契机,先后实施城市供水、水生态保护、水系连通、河道治理等60余项重点工程,累计投资16.6亿元;开展花园河、大沙河、爱河西支及五道河等城市内河整治,脏臭水体消失了,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河道变成了整洁美观、生态人文并重的水岸花园;投资1.5亿元,建成城市污水集中收集截流管网,敷设雨污分流管线近11公里,彻底告别污水直排历史;建成运行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年处理污水5123.47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今年起,我市全面实行“河长制”,拟定21条河流作为“十三五”期间治理保护重点,尤其是设立四大流域河长,即鸭绿江干流及上游诸河流域、爱河流域、大沙河及城中诸河流域、大洋河及独流入海诸河流域,建立乡镇级河长管理网络,推动丹东的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