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新政50条”提出,成都将着力培育优化产业生态、创新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努力创造最优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产业生态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在培育优化产业生态方面,“产业新政50条”从促进供应链创新应用、产业链垂直整合、产业跨界融合、强化中介服务配套四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优化产业生态的政策措施。
在创新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方面,“产业新政50条”提出,成都将按照“十字方针”,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在产业功能区深入实施“五位一体”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1
【培育优化产业生态】
关键词·供应链
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链内企业升级
在加强供应链创新应用方面,“产业新政50条”提出,要引进培育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以供应链推动产业链重构和价值链提升。供应链管理企业纳入鼓励类产业,享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成都发展基金中设立供应链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供应链内企业升级、改造,支持第四方物流和智慧供应链发展,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物流业、金融业、制造业融合发展。
2
关键词·产业链
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
“产业新政50条”提出,要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我市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模式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新建、扩建产业链项目,按中小企业发展技术改造项目资助标准予以扶持。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提高生产工艺、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龙头企业配套生产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骨干型中小企业,可享受与本行业龙头企业同等的政策扶持;大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中小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3
关键词·新经济
“三链合一”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如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产业新政50条”提出,设立成都市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机构,负责统筹推进新经济发展。搭建创投资本、私募基金等创新资本与双创载体对接的科技投融资云平台,建立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合一”。支持企业跨界兼并重组,对企业在兼并重组中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方面落实税收优惠。搭建创新型、网络型产业跨界融合平台,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4
关键词·中介配套
彻底清理“红顶中介”打破垄断
“产业新政50条”提出,要强化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配套。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中介服务业,取消中介机构现有法定许可外的其他资质资格审批,取消部门自行设定的中介机构执业限制条件,彻底清理“红顶中介”,打破专业服务垄断。
同时,大力引进会计评估、法律服务、高端商务、调查咨询、文化创意、碳排放交易等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国内外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给予一定补贴。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行业认证、融资服务、品牌推广等多元化服务。
【创新产业发展载体支撑】
1
关键词·产业园区
明确66个产业新城定位和功能
“产业新政50条”明确,规划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城。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深入实施“五位一体”管理制度,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系统构建“总规+详规+城市设计+导则”规划体系,按照“产城人一体化”方式,科学确定园区边界和建设时序、产业和配套服务用地比例。制定产业空间布局导则、重点产业导则和重点产业园(聚集区)导则,明确全市66个产业新城发展定位和主导功能。合理确定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环境控制等产业准入条件,促进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2
关键词·产业引导
定期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蓝皮书
在引导产业向功能匹配的产业新城集聚方面,“产业新政50条”提出,我市每年定期发布《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和《成都市产业发展蓝皮书》。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发展,重点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和营商环境政策支持;区(市)县层面根据产业园区定位,制定产业招商目录,实施精准产业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和企业向功能匹配的产业园区集聚,促进优势资源与优秀企业、优势产业有效对接。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新政50条’系列政策的落实为契机,加快政策重构,形成政策体系。”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建立产业发展白皮书、蓝皮书的定期发布制度,通过白皮书来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蓝皮书总结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为产业投资提供详细引导。同时区(市)县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差异化发展方向,制定出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激励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引导企业投资。
3
关键词·公共服务
设置三级设施体系打造产业社区
为提升产业新城综合承载能力,“产业新政50条”提出,我市将统筹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需求,科学布局生产制造、生产服务、生活配套等功能,原则上园区每年财税收入全额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及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水、电、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置、物流通道等产业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园区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15分钟公共服务圈前瞻性布局建设产业新城生活配套设施,打造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