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军情 » 正文

全球视点:今日亚洲 重返亚洲已死 中国开始接管亚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0  来源: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核心提示:“重返亚洲已死”,这是特朗普的幕僚宣布的,可以说是特朗普内定的。可是,这与我所说的“重返亚洲已死”有本质的区别。特朗普的

“重返亚洲已死”,这是特朗普的幕僚宣布的,可以说是特朗普内定的。可是,这与我所说的“重返亚洲已

死”有本质的区别。特朗普的“重返亚洲已死”,指的是自动的放弃,是美国的一种“自杀式”行为。我所说的“重返亚洲已死”,是被中国主动的绞杀,也可以说是中国取得了反亚洲再平衡战略的胜利。8年前,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洲搞战略再平衡,意图就是遏制中国崛起,中国当然要进行反制。这8年时间可以说是美国的亚洲再平衡与中国的反亚洲再平衡的重大较量。中国用8年的时间,不但成功的拒止了美国重返亚洲搞战略再平衡,还正在逐步的接管亚洲的主导权。

 

美国重返亚洲搞战略再平衡,不外乎如下抓手。

首先,南海危机是美国制造的重返亚洲战略的突破口。可是菲律宾的突然退出,东盟整体性的转向,以及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加速,标志着美国南海战略的失败。虽然越南至今还是小动作不断,但这也仅限于中越双边的争端。虽然美军还时不时的在南海挑衅,可没有东盟的参与和支持,也只能是自娱自乐。

 

其次,中日钓鱼岛危机也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一环。可是,中国的强硬出击,已经实现了钓鱼岛的新常态。不久前中日高层的汉堡会晤,虽然短暂,但也至少透露出双方至少不会恶化局势的姿态。日本一直拒绝参与美国南海巡航,虽然未必是怕中国报复,至少也是不愿意与中国强硬对抗。美国要想利用中日之争取得战略再平衡上的突破基本上不可能。

近日,安倍的支持率大跌,安倍政党在东京选情上又失败,安倍将下台的传言不断。一旦安倍下台,美日关系、美国的日本战略恐怕都得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其三,朝核危机问题,是体现美国在亚洲军事存在的重要一环。中朝虽然有反目之嫌,但却没有成仇之意。虽然萨德已经成功入韩,但文在寅上台后萨德的功效可就大打了折扣。在解决朝核危机问题上,文在寅与特朗普明显的是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特别是文在寅政府提出了以韩国为主和平解决争端的政策,明显的是不想被美国的战略所束缚,更不想成为中美之争的牺牲品。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韩美日趋分心而中俄则更加一致,这等于打乱了美国的半岛战略。

其四、台湾问题上,虽然蔡英文大搞台独之后两岸关系恶化并呈现出危机迹象,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基础,支持台独等于向中国宣战。相信特朗普是不会鲁莽行事的。相反,蔡英文大搞台独,反而使美国不敢过度的对中国打台湾牌。

蔡英文搞台独恶化两岸关系,使台湾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不但经济上承受严重损失,台湾内部的政治环境也加速恶化。不但国民党与民进党敌对情绪严重,民进党内部也呈现严重的分裂之势。这反而使岛内民众更进一步的增加了对台独危害的认识。风波过后两岸关系很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五、亚投行建设、亚洲互联互通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深得人心。不但亚洲域内国家积极参与,域外的国家也在积极的参与。而美国目前反而自动的隔离在外。这正是体现中国领导力的最佳表现。

 

以上表明,美国不但没能实现亚洲战略再平衡,反而已经失去了抓手,手里根本没有好牌可打。被中国的反亚洲再平衡战略所成功的反制。基本上宣布了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死亡。

目前,美印似乎正在走近,而印度似乎是有意要当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急先锋。印度真的会联合美国与中国搞对抗吗?恐怕未必。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同样是世界超级大国,这决定了印度不大会依服于美国来实现崛起。印度国家战略方针之一同样是不结盟政策,历届政府都没有改变过。莫迪恐怕也不会改变。与中国对抗,印度的最大后顾之忧是中国的铁哥们巴基斯坦。中印对抗必然形成中巴二打一的局面。俄罗斯是印度的传统朋友,而俄罗斯目前却正在与美国进行新的“冷战”式对抗。过分的靠近美国就等于丢掉了俄罗斯这个传统的朋友。印度人虽然“阿三”,但并不傻。与中国对抗的利害得失不会算不清楚。可以说,美国是很难打出印度牌来与中国对抗。

 

总之,美国在亚洲已经失去了抓手,而中国却在亚洲和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没有抓手就谈不上战略再平衡。剩下的也只有与中国进行直接对抗,而这却又不符合美国利益和战略方针。如此看来,已经不用特朗普动手,中国就已经实际上揭杀了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战略。亚洲的地缘政治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中国正在逐步的接管亚洲的领导权。

奋笔疾书解读局势只为唤醒更多人,认同就请支持我吧。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zan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zan,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