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圆满闭幕。展览自7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以来,观众一直络绎不绝,吸引了3万多人次参观。
在京展出的半个月时间里,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得到了京城观众、美术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中央媒体、全国各地媒体乃至海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广东美术的百年经典得以大放异彩。而大展的意义更在于承载广东文艺百年辉煌,开创岭南文化新高地。据悉,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8月4日至9月5日移师广东美术馆展出。
反响
《习仲勋在南梁》等作品引发热烈反响
23日,是展览在京的最后一天。一大早,中国美术馆门口就有观众排起了长队领票入场。
开展后的半个月以来,高剑父《东战场上的烈焰》、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关山月《绿色长城》、黎雄才《护林》、杨之光《雪夜送饭》、潘鹤《艰苦岁月》、汤小铭《永不休战》等广东美术百年来的554件经典作品集结京城,它们在“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六个板块中与全国观众们见面。这些作品来源于全国40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单是中国美术馆就提供了91件(套)珍贵藏品。
“大展是对广东百年美术丰硕成果的系统展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将大展形容为“融合着时代变迁和艺术演进的视觉长卷”。他提到,从这百年的沧桑,百年的积累,百年的光辉中可以看到广东美术所折射出的中国美术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从四川来北京旅游的郭先生带着年过七旬的父母,在闭幕当天参观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没想到正好碰上美术界的一件大事,确实是意外惊喜。”郭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人都喜欢美术,老父亲更收藏过岭南画派画家的作品,如今能现场一睹真迹,老人家兴奋得连连在作品前合影。“展览精选的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广东名家名作,难得一见,观众都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也了解到很多近现代的历史故事。”
除了以往的经典作品,当代广东美术家的作品也在展览期间引发强烈关注。闭幕当天,北京市民王先生赶来看展,在展厅内特意找到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延创作的《习仲勋在南梁》,在作品前驻足良久。“我在媒体报道中看到这幅作品,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那段光荣历史。”王先生说,这幅作品中,习仲勋同志的形象伟岸而亲切,画面涌动着一股真实而强烈的革命情怀,令人激动。
连日来,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更是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媒体及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媒体纷纷对大展给予关注和积极评价,境外媒体也报道了大展的盛况和引起的良好社会反响。《人民日报》在对大展的报道中写道:“曾经,广东创造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大胆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岭南画派声名鹊起,艺术影响之深远,丝毫不逊如今广东之经济”。而《新华社每日电讯》在报道中则指出大展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美术的背后,折射时代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从南梁到南粤,有一种精神一脉相传。以美术创作的形式,穿越时空将南梁南粤‘一画牵’,同样是‘不忘初心’,不忘改革开放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
意义
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方针
“近百年来,广东美术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其改革创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美术,成为中国美术各个时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认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举办不仅是广东美术的盛事,更是整个中国美术的盛事,对广东乃至全国美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世纪以来,广东艺术界英才辈出。他们向世人奉献了无数具有新创意、新语言、新内涵、新意趣的时代经典。”吴为山认为,回望百年广东美术,继承性是其底蕴深厚的坚实基础;革命性是其精神内涵的思想底色;兼容性是其开拓鼎新的百川之源;时代性是其别开生面的主要特征;创新性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当我们参观这份视觉长卷,一定会生发出充满底气的文化自信,感受到源于内心的创新使命,从而真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文艺创作方针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大展得到了京城美术评论家的纷纷点赞。“中国美术馆用几乎全部展厅展示一个地域的美术,规模几乎是空前的。”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认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梳理非常清晰,使得观众能够很好地了解广东百年艺术发展历程。“无论是展出规模,还是作品水准,均堪称大展。”
“如此全面、客观、辩证、集中地看到广东美术百年的全貌,这还是第一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一次高质量的大展,策划非常精心、周密,理论准备也很充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用“硕果累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十二个字来形容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薛永年认为,“其命惟新”的自觉意识为广东艺术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展览回顾广东美术百年,目的是激励今天的艺术家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全面研究和继承百年以来的精神,推动和促进当代美术的发展。
“大展必将对今后的美术创作产生影响。广东美术家一方面对传统认真研究继承,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吸纳融会,使中国绘画产生新的面貌,他们是先行者。这启示今天的艺术家,如何在新的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刘大为如此总结大展的当代意义。
后续
将推动对广东美术的研究和收藏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透露,中国美术馆对展览给予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重视,并专门开会研究,未来将加大对广东美术精品的收藏和研究。
王镛认为,展览的主题“其命惟新”抓住了广东美术百年的主线和精髓。“广东美术始终坚持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在百年的不同历史阶段适时推出了代表时代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涵盖各个画种。这一点说明广东不仅是美术大省,而且是名副其实的美术强省。它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出的贡献,不亚于江浙,值得全国美术理论界对其展开新的研究。”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认为,通过本次大展全面、立体、丰富的呈现,更进一步体会到大美术、大合力、大文化之“大”的意义。“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给全国美术史论家送了一本大书,送了一个大课题,值得年轻的朋友们认真地读、认真地研究。”
“这个展览非常难得。不仅对于研究广东美术,而且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是必须要看的重要展览。”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履生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等则不约而同用一场“视觉盛宴”形容大展。“大展带给我们对‘经典’的特殊体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中国百年美术的特殊版本,是研究者、欣赏者前面的一座富矿,很丰富。”丁宁说。
据介绍,大展配套出版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广东美术百年理论文集》等“广东美术百年书系”,从名家名作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大展主办方希望能引发全国理论界对广东美术展开新的研究,集合成学术成果留给后人。广州美术学院等方面也透露,正计划筹建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争取使广东早日成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一大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