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映时,纪录片《二十二》的全国排片只有1%,到16日,这个数字已攀升至10%,上座率仅次于爆款《战狼2》。
以《二十二》目前的市场情况,它将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近日,《二十二》的导演郭柯接受媒体采访,他原本只期待有600万票房能够还清拍摄欠下的债务,而今面对“奇迹”,郭柯感到“受宠若惊”。
《二十二》是一部记录国内“慰安妇”幸存者的电影,但郭柯并不愿意称她们为“慰安妇”,“这是日军对她们的称呼,她们其实是一群战争中遭受过严重性暴力的受害者”。
记者(以下简称记):《二十二》和你在2012年拍的短片《三十二》很不一样,《三十二》有更多情绪,《二十二》却这么平静克制。
郭柯(以下简称郭):《三十二》只讲了“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故事,刚好韦绍兰老人很愿意表达。而《二十二》是群像,里面很多老人就是很平静,所以有这样的选择。我不想做太多主观的预设或摆拍,所有画面都是捕捉生活细节。
记:很多人说不敢看《二十二》,因为这类题材太沉重,但看完感觉你并不想去揭伤疤,并不想呈现鲜血淋漓的东西。
郭:我把她们当成是自己的奶奶,她们离开之际,为什么要去撕开伤口让她们再痛苦一次,那还是人吗?而且,我看到的老人就是这么平静,在她们心里很多事已经过去了,我就想真实呈现。
记:听说有一位老人李爱连在跟你们的相处中已经敞开心扉,开始聊那些过去,但你选择不拍这一段。
郭:对。我们跟这些老人相处了很多天,后来慢慢建立了信任。女工作人员就在李爱连老人的炕上睡午觉,有的老人会炸一盆馒头片出来请大家吃,湖北孝感的毛银梅老人,后院种着栀子花,每天都会给我们二三十个摄制组工作人员分花朵……如果,我利用这些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信任去拍她们本来不愿意说的东西,那是不道德的。
记:有几款海报都是小女孩,可以聊聊用意吗?
郭:这些受害者当年都是十几岁的花季少女。海报是手绘形式,我特别希望小朋友不会拒绝这部影片,希望孩子们能了解那段历史。
记:《二十二》获得关注后,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你消费历史,还有人批评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处理不好。你怎么看待这些争议?
郭:我没有消费,历史需要传承。至于艺术处理,面对受过这样伤害的老人,还谈什么艺术,谈什么结构?大概是我以前拍烂片拍得太多了,所谓的工匠技巧用得太多了,碰上这样的题材就逆反,就是不要剧情,不要煽情,不要编排。据武汉晚报
■《二十二》历史顾问
“慰安妇”一词有自愿性,我很少用
苏智良最近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是以影片《二十二》历史顾问的身份。
研究“慰安妇”问题25年,苏智良不太喜欢“慰安妇”这个名词,日语词典里,“慰安妇”含有自愿的意味;他也不认同一些日本学者提出的“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一说,因为这消弭了战时日本政府的组织责任。
苏智良说,幸存者急剧减少,“一个时代总会过去”,但作为历史学者,我看到,没有理由转身离去。这是历史学者的责任所在。
据新京报
■声音
未来可能有《战狼3》,但不再有《二十二》
悟空问答网网友:《战狼》到《战狼2》,未来可能还会有《战狼3》《战狼4》……然而,几年后,可能不会再有《二十二》了。因为这部电影的“演员”们,每一天都在变少。
@庄庆鸿123(媒体人作家):我们必须为《二十二》鼓掌,为老奶奶们能登上银幕、不在污名和被遗忘中离去而鼓掌——尽管老人自己可能并不在乎这个,但我们在乎,历史在乎。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中国“慰安妇”问题权威学者):一个人经历过那样的伤害,活了下来,并且愿意撕开伤疤,一遍一遍告诉同胞历史的真相。但我们给了她们什么呢?我们要守卫保护时代的英雄,也要抢救保护历史的证人。她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我们太多人,欠她们一份应有的关爱,欠她们一份应得的尊敬……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