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财讯 » 正文

叶檀财经:凛冬将至!海外投资“变天了”| 檀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5  来源:叶檀财经
核心提示:“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这是已经播出到第七季的美国HBO大热剧集《权利的游戏》中反复点睛的最着名的一句台词。这句

“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

这是已经播出到第七季的美国HBO大热剧集《权利的游戏》中反复点睛的最着名的一句台词。

这句台词原本是自英雄纪元的筑城者布兰登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史塔克家族族语,但在此却成为这部剧集的终极大背景——一切荣耀与黑暗,冥冥中皆有定数,命运踏着冰封的脚步,将至未至。

在故事揭开帷幕的时候,整个维斯特洛大陆正在经历劳勃?拜拉席恩登基以来最长的一个夏天,已经长达十年之久。长夏让七国人民把对长夜与异鬼的可怕回忆渐渐淡忘,守夜人军团的迅速衰败也与此不无干系。根据民间的说法与七神的信仰,每一个长夏之后都有一个持续时间更久的长冬,只有人类罪孽终结之时才能迎来永久的夏日。与七国其他家族的族语相比,“凛冬将至”更像是一种对大自然、对生存环境的警示,时刻提醒着史塔克家族要对极北之地保持警惕才能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与之类似的是,在同样长达10年的人民币升值“长夏”中逐渐兴起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浪潮,也正在迎来“凛冬将至”的历史性转折。无论是投资方向、投资模式,还是资产价格、政策环境,“长夏”思维形成的路径依赖,正在遭遇“断崖”式的挫折。《首席财务官》研究部通过对近期海外投资政策环境的变化与部分个案的长周期分析,提醒本土CFO们要强化“换季”意识,重新规划本土企业向海外市场布局的通盘策略

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句台词——“凛冬将至。”

根据商务部7月13日发布的2017年1~6月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额同比减少45.8%,为481亿美元。在这一组数字的背后,是过去十年来前所未有地严控资本外流,其中中国从2016年11月底开始审查单笔额度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这也直接导致中国企业的并购项目数量极速缩减。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对此的表态是——“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当然,拧紧水龙头的远不止商务部一双“看得见的手”。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日前相继表示,严防对部分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的风险,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发改委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健全投资政策服务体系。而其中最具杀伤力的部门当属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目前对部分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监管趋紧的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直白地指出,对于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有关部门将继续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外汇局将一方面保障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鼓励境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促进我国对外投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自选动作不能“随便玩”了

首先我们来复盘一下上文提到的被多部门联合点名的这些非理性对外投资领域——“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乍看之下,这些投资领域分属不同行业,其经济周期波动也不完全一致,好像属于风险混合型的投资组合。但这些行业均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即投资的属地性非常明显,几乎不可能和国内有较好的产业互动效应。

换言之,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这类投资作为一般性的海外资产配置,在没有过高杠杆和过高溢价的基础上,还是不错的风险对冲品种。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类投资难以形成乘数效应,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说,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些财务投资的余额罢了。

盘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奇迹,除了放松管制所带来的巨额红利之外,投资的边际效应长期处于高位也是重要的原因。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不久前演讲中所提到的数据,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中国1元人民币的投资可以带来大约0.4元~0.5元的新增GDP,但这个数字到了2016年,1元投资能够带来的新增GDP只有区区0.07元。可以说边际效应下滑到惨不忍睹的水平了。

几天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中泰研究所举办的上市公司交流会上发言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增量经济,投资边际效应下降,经济进入存量主导时代。这一判断对于理解上述各部门联手打压所谓不理性海外投资的举措可以做一个耐人寻味的脚注。

根据李迅雷的观点,之所以提出存量经济这个概念,是因为GDP增速在下降、人口增速下降、人口流动性减少(外出农民工出现负增长)、货币增速减少(M2增速已经跌破10%)。当存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增量的比重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规律。

考虑到管理层对中国GDP的增长率仍有一定的目标管理预期(目前看起码在短期内应该维持在6%以上),而消费和贸易的综合贡献度加在一起距离这个目标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投资的乘数效应必然成为管理层高度关注的热点。以万达、复星、海航、安邦等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巨头过去两年频频在海外市场“买买买”,恰恰所投资的标的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基本没有什么贡献,而且还有意无意之间扮演了外汇储备快速外流的某种推手角色。因此,其率先遭遇监管的压力也在情理之中。来自商务部的一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海外投资同比下滑超过82%,只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3%。

7月29日,复星掌门人郭广昌在巴黎回上海航班上表态称,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最近对海外投资、中国金融乱相的梳理和规范,非常必要和及时。

而就在郭广昌表态的一周前,甩卖了近700亿元资产后,万达掌门人王健林主动表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而原本王首富对投资方向的解释是——“自己辛苦赚的钱,爱往哪儿投”。

规定动作“大有深意”

早在一年前,工信部就发布了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聚焦重点产业,对符合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等重点进行积极扶持,对接国外高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

对于多部门强调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显然将成为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的对外投资主要方向,也是各种配套政策的支持重点,包括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将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因为它们都指向了中国经济重回高增长通道的下一个关键词——创新。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些重点领域的圈定是着眼更高层面的全球化;但另一方面这些领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巨大的对国内经济的拉动效应。

许小年教授在上次着名的演讲中设问,“当靠增加资源数量投入无法持续驱动经济增长时该如何办呢?”许小年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如果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创新。在许小年看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驱动经济的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经济的能力是无限的,因为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

正因为如此,在规定动作范围内的海外投资,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融资配套,不仅没有遇到阻力,反而可能获得“绿色通道”待遇。

比如,作为中国大装备战略当中的排头兵,中国中车的核心一级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2008年以来先后收购5家海外企业,2016年318亿元的营收中,海外收入占比近四分之一。其中,在2016年并购英国SMD时,中车株洲所总经理李东林对媒体表示,“从2月份签订意向协议,然后向国家部委上报材料,4月初就实现交割,间隔不过2个月,速度非常快。”英国SMD是全球领先的深海机器人制造企业,这次收购让中国进入深海装备领域的时间大幅缩短。

再比如,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对老牌农资巨头——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今年6月底,中国化工集团宣布该并购案完成,高达490亿美元的巨额并购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身为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的先正达,其农药和种子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与8%,在全球农业产业地图中有着重要位置。这块关键拼图的加入,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跃迁之路,无疑将起到极为关键的助推作用。

而踩着“一带一路”的节点上,在今年6月23日,吉利集团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及同一控股股东旗下的英国莲花跑车51%的股份。有着对沃尔沃成功并购的多赢示范效应“背书”,年轻的吉利击败了全球众多的强势竞争者,拿下了号称马来西亚国宝的宝腾汽车。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精品案例解析-

三一重工:十年海外投资之路

文/本刊记者 王腾

距离2008年《首席财务官》首次采访段大为已经过去将近10年。这十年间,原本主管财务工作的段大为早已将工作重心从主管财务转向主抓资本市场事务和一带一路合作。段大为认为三一重工走向海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在2011年之前,我们所处的工程机械行业一直处在一种高歌猛进的发展趋势,年均的增长率至少是50%以上。当时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非常大,增长比较快,特别是2010年的4万亿投资下来,可以说整个基础设施投资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层。但从2012年到2016年,我们完整的经历了一个下行周期。销售收入最低的时候比最高的时候要减少近三分之二,上市公司的市值差不多缩水三分之二。这让我们开始充分思考:在经济周期固有存在的前提下,如何和它进行抗衡。国际化,可以说是我们的最佳出路。”

目前三一重工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六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主要产品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起重机、桩工机械、筑路机械;其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三一连续获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国企业500强、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中国最具成长力自主品牌、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500强等荣誉。

激荡中读懂“周期”

相比发展百年之久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市场化都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日益国富民强的节奏中,政府与民间甚至都不知道经济走“下坡路”是什么感觉。

而从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开始,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得不开始试图理解“周期”这两个字。段大为对此感叹道:“从2008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基建政策推动下,进入蓬勃发展的周期,但从2010年开始,这种突飞猛进的行业发展势头被全国范围内的产能过剩所替代,行业内企业启动一轮深度的洗牌。2017年开始,市场才开始有所回暖,可以说我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用我们董事长的话讲,我们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学会了四个字:周期、风险。比如美国或者日本的大企业,他们已经经过很多的经济周期,所以他们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而我们经过这个周期之后,对很多的问题的认识也比过去更成熟了,这对未来的发展是好事情。”

三一重工的年报显示,从2012年开始,随着国内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放缓,上游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接近5年的持续深度调整。工程机械行业一路下滑,挖掘机行业高峰时企业数量有100多家,现在只剩20多家。徐工机械(000425.SZ)2016年的年报中则直接指出,工程机械市场已经萎缩到不足高点的1/3;2016年三一重工实现营收232.8亿元,同比下降0.81%。事实上,工程机械的市场低位,并不仅仅存在于国内厂商。2016年卡特彼勒第一次出现亏损,日本小松2016年的本土收入仅占比19.4%。也就是说三一重工不仅要面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还要面临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调整。  

面对新一轮周期,三一重工从自身出发,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首先是制定了国际化战略,这可以说是三一重工最重要的转型。段大为直言,在三一重工内部把国际化称作三一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董事长和几个主要的创始人从国有企业辞职下海,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第二次创业是90年代初期,三一重工从过去的发展不错的一个小行业,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决定进入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进入建筑工程这个领域的时候。30多年过去之后,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把发展国际作为我们第三次创业,应该说是重大的战略决定。”

国际化再难也要走下去

三一重工国际化开始于2002年,2002年三一重工实现了第一台工程机械产品的海外出口,15年过去了,现在的三一重工的来自于中国以外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了40%,尤其是近几年,三一重工明确提出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很多时候,转折来的十分突如其来,2010年智利发生震惊世界的矿难,在当时争分夺秒的营救中,三一重工的起重机和工作人员起到了“上帝之手”的作用,当智利矿难首名矿工成功升井出来时,在现场待命的三一重工智利公司工程师郝恒操作着三一重工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率先鸣笛庆贺。正是这次救援,使得三一重工的起重机赢得了世人的瞩目。段大为说:“实际上我们参与这一次救援活动很偶然,这台设备是一两年前已经销售给智利客户的一台设备。这一次救援过程中,智利政府在国内征用设备,智力政府通过综合评定之后最后确定了采用了这台设备。当我们客户通知我们这个设备被政府征用,我们第一时间派出了技术支持团队参与了这个活动。看似一个很偶然的活动,但是我们也体会、总结,应该说在这个过程里面,很多功课可能做在了平时,体现在我们一些点点滴滴的工作上面,把我们产品做好,一些基础工作做扎实。所以才能够在一些偶然的机会里面参与到一些重大的、有影响的事件。

可以说这次事件也成为中智友谊的重要桥梁,同时也为三一重工在世界上打响品牌立下了功劳,这也成为三一重工多年来坚守扎扎实实做产品这条准则的最好回报。

回顾三一重工国际化之路的“拨云见日”,段大为深有感触,“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倒下的企业都是当初凑热闹涌进来的,没有深耕市场,没有完善的产品、成熟的营销体系以及深厚的客户基础。这样倒下,非常符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而我们三一重工一直坚守的最基础的,也最重要的一点是扎扎实实的把产品做好。实际上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里面,不是从产品销售开始,也不是从投资建厂开始,更不是从收购兼并开始,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市场里面,是从组建研发团队开始,我们通过组建研发团队打造一个国际化的研发平台,并且吸收当地非常优秀的技术人才,和我们国内的整体研发团队一起,针对我们的目标市场,针对客户的一些特殊需求开发、改造和提升我们的产品。所以这个过程应当说在起步的时候会比较慢,需要做的功课非常多,可能效果周期也比较长。但我们体会是这样一条道路会走得比较踏实。”

2013年7月,三一重工斥资5489.77万美元,收购国际混凝土巨头企业德国普茨迈斯特,在当时国内工程机械领域已踏入低迷期的背景下,三一重工的这场大手笔的收购,在业内被称为“龙象共舞”的战略布局。也正是这场布局,让三一重工的国际化战略更加具象化和系统化,其品牌形象的国际化也真正从口号变成实际。这场并购改变了中国资本的国际形象,同时也给三一重工带来了很大回报,如今的普茨迈斯特盈利情况很好。收购普茨迈斯特后,三一重工的品牌地位还被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际化这条踏踏实实的路,三一重工一走就是十五年,根据三一重工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三一集团整个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30%,而海外十大区销售同比增长达到90%,其中俄罗斯大区增长超过400%,拉美大区增长超过300%,中东大区增长超过200%,东南亚大区增长近30%,亚澳大区增长10%以上。

“一带一路”新的机遇

据统计,2016年三一重工实现国际销售收入92.86亿元。这一成绩占三一整体销售额的40%以上,并且在这一成绩中,有70%—8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的确,一带一路为三一重工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事实上,三一重工的海外布局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三一重工在2013年并购的普茨迈斯特在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制造工厂,而三一重工在国内的新疆、长沙、北京、沈阳也设有产业园,可以说三一重工的布局形成了从东北到远东、西伯利亚、蒙古这条线,和传统丝绸之路的路径非常相近。

此外,三一重工在上海临港、珠海、浙江、江苏等都已设有工厂,据了解,三一重工还在印尼方面投资,并将亚太总部设在泰国,三一重工的整个海外布局可以说和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导向非常一致,这也让三一重工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直接的国内受益企业之一。

据统计,目前三一重工销售覆盖了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三一原来在海外有6个销售大区,2017年调整为10个,根据国别来分,越来越细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潜力巨大,人口红利大,给三一带来很多机遇。段大为说:“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不平衡,比如近几年巴西的经济有点困难,这段时间工程机械包括我们国内的同行在当地的销售处于调整状态,但与此同时,印度市场处于上升期。总体来说,随着国际化布局越来越广阔,抗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应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营策略上,段大为认为做好本土化的服务,用好本地化人才是工程机械企业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段大为说:“比如在印度,我们三一重工印度工厂96%的员工是印度人。在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方面,我们也特别注意印度市场和其他国家市场的差异化。此外,我们还为客户培训服务工程师。2015年,来自委瑞内拉的23名军方工程师和设计师来到了三一集团长沙产业园,接受为期三周的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三一还派遣40人的三一服务队前往委内瑞拉进行专项服务,在当地为委内瑞拉培训数千名操作手。”

在多年的海外投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投资模式日趋成熟,而从盈利能力来看,三一重工国际业务的稳定性更加明显,2015年,公司国内市场毛利率达到27.16%。同比下降达到1.45%,而国际市场毛利率为22.77%,同比增幅达到2.28%。也就是说,国际化战略让三一重工在低迷的行业中增添了一丝亮色。

对于CFO出身的段大为来说,这十年不仅仅是自身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跃迁,更有一种历经大时代的波澜壮阔感。段大为感叹道:“这十年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是全球的经济发展,还是中国的发展都经历了相当不平凡的十年。三一重工作为一个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可以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八个字来形容其历程。作为我个人,够有幸参与到这个体系当中,这样的一个岗位上工作,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经历了这样的起伏跌荡的大时代变迁,我感觉三生有幸,这是我职业生涯巨大的、不可多得的收获。巴菲特说他之所以成为巴菲特,是因为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生在美国,第二点是在某一个时代出生在了美国,两个条件都缺一不可。我想,在今天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人经历新时代的变化,在体会中得以成长,也是因为我生在了中国,生在了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的现在的中国,才让我有机会成就一些前人未能做到的成绩。”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