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地理国情 服务治蜀兴川
□樊莉 刘飞 燕飒
四川省面积有多大?林草覆盖面积有多少?高速公路最新总里程数是多少?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可为您揭晓答案。日前,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通过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这标志着我省首次对全域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全覆盖、全要素、高精度”的地毯式“大扫描”工作全面完成,其成果科学揭示了我省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将为政府决策和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地理大数据服务。
历时三年
全面摸清家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经济、农业、人口、土地等领域的普查工作,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制约,一直未能对基本地理国情进行全面普查。2013年2月,国务院启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入经费4.1亿元,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我省普查工作迅即全面启动。此次普查要求全面查清全省行政区域范围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现状及空间分布状况,科学揭示资源、生态、人口、经济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内在关系,探索自然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一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拉开了序幕!
什么是地理国情普查?对百姓民生有何作用?简单来说,地理国情普查是掌握地表自然及人文等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陆地国土上的耕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道路、水域等地理要素都属于普查的范围。“这次普查覆盖了全川48.6万平方千米行政区域,地表的类型是什么、属性是什么、坐标位置在哪里,都有详尽的记录,今后还会定期对新落成的建筑、地质灾害破坏等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省普查办公室主任、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马赟介绍。
本次普查按照“全省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开展,成立了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统计局等25个部门组成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择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38家单位,投入了3500多名工作人员。三年来,省普查办精心组织、各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了资料收集整合、普查信息采集、数据集建设、统计分析汇总、成果应用试点等各项工作。我省是全国第四个完成普查工作的省份,达到了普查结束时进入全国第一方队的目标。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成果客观精准,省普查办狠抓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统筹共享资源,收集相关部门约200GB数据资料,并充分利用了四川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已有的建设成果、资料和设备;做好专家咨询论证,成立了由测绘、国土、交通、水利、林业、统计等领域的16位院士与知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近10名院士多次参与项目论证;严格项目管理,印发了70余本专业技术设计书,组织多次质量监督检查,开展培训 11278人次,实现全省普查员统一持证上岗;加大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内外业一体化处理系统、信息化质检系统,变革了传统纸质作业模式,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广泛宣传动员,编制发放宣传资料60多万份,发送公益短信50余万条,各类媒体报道1000余次……三年来,普查员们有的跋山涉水、走街串巷,长年累月在外开展数据采集、调查核查;有的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展内业影像生产、底图制作,以测绘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普查之歌。
通过普查,全面摸清了我省地理国情家底。首先,查清了我省地表资源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河流等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比如,很多农民进城后,家里的土地可能撂荒了,本来按耕地管理的土地可能已不种庄稼了,若摸不清情况,在制定粮食政策的时候就可能会失偏。”省普查办工作人员介绍。其次,查清了我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包括水厂、电厂、行政村以上驻地、风景区、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信息。“比如,医院、养老等基础设施分布、范围如何,是否能满足当地的需求,这也是政府在制定宏观规划的时候要使用的数据。”省普查办工作人员介绍。
精准普查
取得丰硕成果
本次普查成果丰硕。共采集了覆盖全省48.6万平方千米行政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收集了国土、水利等21个部门的专题数据,根据实际需要还采集了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3个专项数据,形成了以“一图一库”为核心的海量普查成果和文字报告与图件成果,成果数据总量近50TB,相当于4550万册50万字的图书。普查成果顺利通过国务院普查办的复核,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99.7%,成果质量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一图:以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基本统计分析成果,采用多源数据融合、跨尺度索引综合、制图平台集成等技术,编制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省、市(州)、县(市、区)级系列普查图:包括四川省图1幅,市州图21 幅,区市县图183幅。同时,积极创新,开发出地理国情普查三维立体地图等新型地图产品。翻开我省首张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的、高精度、细分类的“四川省地理国情图”,山水林田湖的面积、数量、空间分布一目了然,全面翔实。图内包含地表覆盖、地理要素等9类地理国情信息,其中地表覆盖信息有耕地、林地、房屋建筑(区)、水域等10个一级分类,水田、旱地等46个二级分类,草地、广场等87个三级分类,共有2000多万个图斑;地理国情要素有5个一级要素、16个二级要素和59个三级要素,包含了政区、水系、道路,新增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应急避难场所等。
一库:首次建成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数据库:包括地形地貌、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基本统计、四川省新增普查数据、元数据、普查图数据共9个子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丰富,可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众多领域发挥智慧管理作用。
普查还形成了公报、公告、专题监测报告、蓝皮书、地图集等系列成果。
普查成果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准全面。本次普查顾及不同要素重要性、影像分辨率、行业需求等,科学设定采集指标,利用优于1米的高分辨率影像,采取“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开展。其中,耕、林、园、草、水库(坑塘)、独立房屋建筑等重要要素采集指标最小面积为400平方米;城镇区域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独立房屋等重要要素采集最小面积为200平方米。普查期间实现了我省高分辨率影像2次全覆盖,填补了我省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对陆地国土面积覆盖的空白。“这次普查采用了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位置服务系统,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另外我们在影像方面采用了分辨率达到0.5米的高分影像,地面上行驶的一辆小汽车,甚至是三轮车,都可以在影像上清晰地判断出来。”省普查办组织实施组组长张云介绍。如此高的精度相当于给我省全域照了张“标准照”,“脸上哪里有一个疤、哪里有一颗痣,”我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都一目了然。这张“标准照”,比平常使用导航看到的内容要多得多,也将为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我们建一条道路或者建一条铁路之前,就可以调出普查成果,大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然后进行施工,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省普查办常务副主任、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杨升说。
深化应用
服务治蜀兴川
按照国务院普查办“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要求,省普查办重点推进了20余项地理国情监测应用试点工作,探索了一条科学、客观、高效、实用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和落实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务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邛海湿地恢复情况如何?通过多个时段对邛海水域面积和水质的监测,结果显示原先“瘦了”的邛海又“胖”回来了。基于历史数据及影像监测,发现1989年到2000年之间,邛海的面积都是减小的。随着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实施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监测发现,2010年和2000年邛海的水域面积差不多持平,2010至2015年直线上升了 1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次普查首次对川滇主体功能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实施监测,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了地理信息保障。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预警试点工作,初步搭建了全省首个基于地理空间基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重点生态功能区(川滇)监测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测绘、眉山市“绿海明珠”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监测与评估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服务于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普查期间,共完成了2012-2015年间四川天府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独立乡镇用地、区域生态功能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变化情况的监测及分析,天府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这些影像为新区建设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基于普查数据编制的全国首套长江经济带专题地图集,科学反映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基础现状和宏观规划的总体布局。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发现2000-2016年间成都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2倍,显示了城镇化快速推进,成都聚集经济和规模效应日益明显。普查数据还为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服务于政府决策与信息化建设。“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划定耕地、生态等红线,解决规划冲突问题,还利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过去项目申请者在各规划部门的业务窗口之间来回奔波,如今只需将材料递交给协同规划窗口,然后等待审批结果。”绵竹市规划局工作人员这样介绍绵竹市“多规合一”规划信息平台的作用。基于普查成果开发的全省首个“多规合一”规划信息平台,对绵竹市60余项规划成果数据进行了整合,实现了多规一张图、规划辅助决策、业务协同、数据资源共享及项目并联审批等功能,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好评。再如,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扶贫信息动态跟踪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信息平台能客观精确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普查数据还为四川省教育资源均等化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服务防灾减灾。都汶公路地处“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是灾区城镇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纽带。2013年6月18日后,公路沿线地区发生多次暴雨事件,引发严重的洪涝和地质次生灾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普查办下达了“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综合统计分析与评价”的任务。目前,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普查、三维实景数据采集与处理、3条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以及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综合统计分析与评价等工作圆满完成。公众可在“天地图·四川”网站平台上浏览公路实景影像、了解沿线地质灾害信息,为出行提供参考。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说,这项成果对都汶公路沿线防灾减灾工作和保障都汶高速公路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普查数据开展的四川省地质灾害专题统计分析、川滇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芦山县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灾害应对等多项工作,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2016年11月22日,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创新性地做好普查成果分析和应用工作,扎实做好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下一步,我省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我省“三大发展战略”实施以及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特别是重点开展四大城市群、五大经济区发展空间布局、主体功能区规划、21市州主城区空间格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生态环境、“三大断裂带”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等地理国情监测,遵循“全域、全要素、全技术手段”的原则开展全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进行增量更新和年度更新,保持地理国情数据的鲜活性,构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为领导科学决策、重大战略制定、各行业开展调查统计提供地理国情公共基底和服务保障,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