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时评 » 正文

全球看中国:38年后,美国媒体人再访不一样的北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5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美国《得梅因纪事报》9月23日文章,原题:38年后,一个变化很大的中国在天安门广场拥抱纪事报 我们站在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上。

美国《得梅因纪事报》9月23日文章,原题:38年后,一个变化很大的中国在天安门广场拥抱纪事报  我们站在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上。它北边,一幅巨大的毛主席肖像悬挂在紫禁城入口处。眼前的景象与1979年相比,显得既熟悉又久远。当年,纪事报出版人大卫·克鲁维尼亚与妻子来华旅游,就站在同一个地方。那一年,邓小平访美,拉开中美全面外交关系的序幕,因此,克鲁维尼亚决定对一个重新开放的中国进行探访,并于当年11月在纪事报上发表游记。

1979年这个广场充满身着单一蓝色中山装的民众。“我曾去过印度,也目睹过人群欢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景象”,克鲁维尼亚写道,“但北京和上海的人山人海让我此前见过的一切变得不值一提。”

如今,天安门已是一片来自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组成的色彩之海。他们如潮水般汇入广场,戴着色彩艳丽的遮阳帽。今天,这里的智能手机氛围和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一样(甚至更加)普及。每个人在城市里闲逛时似乎都被视频和微信黏住了。

全 球 资 源 网 在 中 国 香 港 崛 起

这周晚些时候,我和同事被带进紫禁城这座宏大的帝王宫殿群,它令梵蒂冈和大部分其他历史遗迹都相形见绌。漫步在广阔的广场和建筑中,能让你更好地明白这个国家文化灵魂的刻画过程有多么深刻。

在克鲁维尼亚的年代,他们被数百名从未见过美国人的中国人好奇地围观。而如今,北京大部分人早已对外国人的涌入习以为常。

我和同事离开北京,驱车穿过首都东北部漂亮的群山,来到一个有着深刻象征意义的新农场。克鲁维尼亚曾在1979年写道,即便是在中国最先进的公社,也只有很少量的农用机械设备。但如今,随着我们进入乡间地区,我有一种感觉,中国的现代农村景观与中国心脏地带给人带来的感受差不多。(作者凯尔·蒙森,有马译)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