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9月25日电 森林是绿色画廊,彰显神奇自然之美;森林是风沙屏障,保护着肥沃的土地。大兴安岭素有祖国“绿色宝库”之称,是华北、东北平原重要的天然屏障。
据数据显示,目前,大兴安岭林地面积达到703.2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8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4.21%,林分平均公顷蓄积80.7立方米,比5年前有林地面积提高了24.9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提高了0.4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98个百分点,林分平均公顷蓄积提高了3.4立方米。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寒温带生物基因库。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4万个,比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高38倍。市区内PM2.5年均值每立方米24微克,优于每立方米35微克的国家二级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兴安岭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2014年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由木材生产全面转向生态建设。
秉承这一战略思路,大兴安岭严格规范停伐管理,加强停伐监督检查,突出林地保护工作,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注重发挥木材检查站和家庭管护站的能力,为32个检查站投入电子监控等执法监督设施设备,落实管护家庭承包户1175户、管护人员17822人,设立管护站359座,管护面积覆盖了全部林业用地。特别是坚持依法治林,持续开展了兴安系列和“十三五”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5年来,全区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1551起,处理犯罪人员1659人,收回林地1503公顷,收缴林木1549.6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过亿元。这一项项举措,筑牢了资源保护防线。
然而,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为此,大兴安岭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在宣传教育、火源管理、督查力度、预警监测、业务培训、通讯保障、航空消防、扑火准备、防火投入等方面逐年加大工作力度,措施落实到位。特别是2017年,大兴安岭在预防上坚持责任、任务、措施“三明确三落实”,在扑救上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及时扑灭、及时查处“五个及时”。春防期间,全区发生森林火灾5起,均为一般森林火灾,过火总面积1.6849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66公顷,林地过火率为0.0002‰,远低于1‰的省控指标。火灾均当天扑灭,减少了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当然,加强生态建设不仅仅这些。2012年以来,大兴安岭进一步加大了营林工作,重点是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目标,全面实施森林培育工程。数据显示,5年来,全区完成森林抚育1413.9万亩,补植补造146.03万亩,人工造林13.9万亩;完成地方林业森林抚育50.9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15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城乡绿化建设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完成村屯绿化1.18万亩,全区义务植树完成477.85万株。
为确保天更蓝水更清,大兴安岭实施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和三个行动计划,重点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进度,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机动车环保检测线的监督管理,严禁汽车尾气超标排放,强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技术改造。重点推进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认真落实《大兴安岭地区甘河控制单元水体达标方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设、农村生态庭院建设和村容整洁与绿化美化工作,通过监管监测,大兴安岭更加山清水秀,空气、水质量逐年提高。数据显示,仅2017年1-7月份,大兴安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8.9%,比2016年同期上升1.2%,PM2.5平均值为17μg/m3,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6μg/m3,全区地表水国控断面和省控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水体标准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标率为100%,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功能区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符合标准要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100%。
经过5年的建设发展,全区共批建自然保护区35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5处、林业地级22处。全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66.34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2.12%,其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121.95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14.71%。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大兴安岭寒温带生态保护群。(焦洋、胡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