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超过550米,“海拔”江苏第一、世界第六——9月20日奠基的南京绿地金融中心,吊足人们的胃口:作为南京江北新区的核心地标,绿地项目所在的中央商务区将如何“统领”新区发展?南京有关部门和规划专家进行解读。
地块价值成就“超高层矩阵”
“绿地项目成为江苏第一高楼,绝不是刻意拔高,而是因为其所在地块具备极高的风向标意义和开发价值。”南京市规划局编研中心江北新区规划所所长石崝介绍,江北新区中心区以定向河、七里河为界延伸江边,就像是老山伸进长江的一只“靴子”,绿地项目就在“脚踝”处,可谓江北“核心中的核心”,加上4条地铁线围绕,更是“寸土寸金”。
考虑到对老城保护、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高层建筑在建设规划中往往争议较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认为,对城市新区来说,高层建筑具有较好的地标性、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如果规划得当,能给人自信心和心理上的满足。南京没有简单地“控高”,而是把新街口、高铁南站、河西商务区划为高层鼓励发展区,下关、河西等“滨江地区”更是积极倡导,因为高层临水空间更显高大壮阔,更易于塑造城市天际线。
“江北中心区,就是极适合高层建筑布局的地区。”江北新区规划与国土局副局长丁庆分析,中心区滨江地块俯瞰长江主航道,是南京建设滨江城市的“战略要冲”。规划部门专门考察纽约曼哈顿岛、香港维多利亚港,和江北新区对比分析研究,根据江北中心区距老山进深长、江面开阔的特点,在4平方公里CBD区规划“1+N”超高层矩阵,一座超过550米高的超高层,在7座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和10多座200米以上大楼的拱卫下,沿江形成一柱擎天、跌宕起伏之势,楼群布局比曼哈顿岛更疏朗,比维多利亚港更开阔。
空间“大疏大密”提升宜居度
新城开发中,大楼、大广场、大马路几乎成为“格式标签”,新城面貌壮观、气派,却不宜居、不实用——行人过马路要二次过街,绿地公园距离小区较远,社区商业配套不足。城建专家坦言,按照这种思路建设的新城,适合远眺和坐飞机看,航拍美图很漂亮,但用起来“不顺手”、不人性化。
“城市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住的,江北中心区规划力求做到两者统一。”石崝说,江北融入当代世界城市规划的许多最新成果,尤其是把城市向上的高层布局和平面的“小街区、密路网”结合起来。绿地项目投资300亿元,体量1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仅16.5亩,每平方米用地上盖100多平方米建筑,街区间隔仅约100米×100米。放眼整个16平方公里的中心区,街区密度平均80米×120米,路网10.7公里/平方公里,密度比国标高一倍。连接老山长江、贯通中心区的中央大道50米宽,约为河西江东中路的一半,即便在这么窄的通道上,只留出20米作为双四机动车道,其余作为有轨电车、城市家具和绿化空间。
这么紧凑的街区布局,会不会影响生活品质?“不会!”石崝表示,“小街区、密路网”便于商业布局,保障慢行交通,让行人逛起来、玩起来,城市才有活力。纽约、巴黎、伦敦的中心区,都是这样的街区布局,纽约曼哈顿的街区密度才60米×80米,江北不仅借鉴这些城市的做法,还通过“大疏大密”的空间设计,提高中心区宜居度。虽然开发强度高,但楼群互不遮挡,“家家皆枕山、户户齐面江”。从老山绵延的“青龙绿带”穿过中心区直抵江边,绿带蜿蜒而下,布置水景、街角公园、休闲空间、咖啡吧,让居民“转角遇到风景,坐下就可聊天”。因此江北把中心区唤作“中央商务社交区”,而不是“陌生人社会”的CBD。
打造扬子江城市群“门户”
大江西来,奔涌东去;背靠老山,南眺主城。独特的区位,担当的使命,使江北滨江商务区不仅是城市的“窗口”,更是发展的“风口”。“产业跟着人才走,而人才奔着环境去。”江北新区产业发展局局长裴清海说,中心区就是要通过地标塑造、品质建设提振信心,积聚人气。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有这样的实力,也有这样的前景,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江CBD。
裴清海介绍,江北CBD定位新金融服务区、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集聚区,为江北“4+2”产业体系服务。台积电和清华紫光领衔的集成电路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谷、北斗导航应用基地、江苏软件园等高新产业园区,都需要中央商务区提供金融、办公和服务业支持。因此,中心区除了发展金融资产证券管理、基金城、金融科技中心等金融产业,还承接国家服贸创新改革发展试点,建设江北服贸大楼。
“江北中央商务区建成之日,就是南京拥江发展梦圆之时。”石崝说,江北中心区正对主城北京东、西路中轴线,绿地金融中心、鼓楼紫峰大厦和紫金山三点一线,江北中心区、新街口CBD、河西鱼嘴商务区三足鼎立,在南京长江两岸铺开江、山、城一体的壮美画卷。江南主城策应江北中心区发展,建成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并规划5条过江通道,其中4号线、13号线分别连通鼓楼和新街口商务区。“江北中心区不仅是江北新区的桥头堡,还要建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的门户地区。”(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