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塔城乡河西小学,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橘色的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环绕着绿色的足球草坪,孩子们奔跑跳跃的身影随处可见。操场一旁,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有序排列,在蓝天和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高大崭新的教学楼内,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在南昌县,河西小学不是“样板”,而是“标配”,是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政策倾斜促进均衡发展
农村孩子往城里学校跑,同为城区学校分出三六九等,名校出现“大班额”,弱校招不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是很多地方的共性问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江西南昌县在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以改革促均衡,多管齐下、精准发力,效果明显。
“原本可以容纳3000人的学校,2013年在校学生不足1400人,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更是只有寥寥20余人。”作为一所乡镇公办初中学校,南昌县蒋巷二中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
农村学校硬件疲软、师资不足的通病是导致农村孩子往城里学校跑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据了解,在南昌县,村小最小的班级一度只有7名学生,而在城区学校却出现一个班级多达80名学生的“巨型班”。
为切实破解县城学校“容不下”,农村学校“装不满”的矛盾,南昌县立足实际,确定城乡“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除了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外,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校给予倾斜扶持,大力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办学条件,补贴农村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2.6亿元启动包括河西小学在内的16所农村中心校建设,1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60所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村小陆续完工。每年安排2000多万元用于发放教师乡镇工作补贴,一次性安排资金4136.97万元用于发放农村边远津贴,并通过统一招聘、定向委培、“三支一扶”等方式充实农村师资力量。
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学校搞得这么好了,哪里还会想把孩子送到其他地方去读书哦,路程远不说,还要花上很多钱。”南昌县蒋巷镇柏岗山村村民应雪华目睹了蒋巷二中的变化,渐渐打消了把儿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的念头。据了解,2017年蒋巷二中在校学生人数突破2500人,124人被重点高中录取,升学率位列南昌县农村中学第一,农村生源回流明显。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移峰填谷,而是要提谷齐峰,拉长短板,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南昌县副县长闵员根说。
教育资源的不均,关键是师资。南昌县教育科技体育局人事科科长丁小省说,从南昌县来看,一些所谓的弱校在校舍、操场、设备等硬件上甚至比名校都好,差距就在师资。
2014年,南昌县作为江西省首批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试点县之一,率先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走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步。
该县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推动名校长从强校到弱校、新校,县城中小学教师在城区内轮岗,农村中小学教师本乡镇范围内交流,逐步缩小名校和弱校之间的差距。
择校热得以有效降温
因为这项政策,传统名校莲塘六中校长魏超于2014年9月轮岗到莲塘四中任校长,还有10名莲塘六中优秀教师同时交流到莲塘四中。“今年初一新生达到1482人,比之前增长了3倍。”魏超告诉记者,他担任校长4个学年来,莲塘四中这所曾经的“弱校”在校生总人数增加了2700多人。
其实,2014年南昌县同时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政策。该政策实行之初,部分家长因未划入自己期望的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名校装不下、弱校吃不饱”的僵局一度难以打破。
随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深入推行,名校长、名教师效应开始显现。以该县莲塘六中为例,学生爆满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在校生人数从三年前的4700人减少到现在的3000人,初一年级班级平均人数从三年前的76人降到50人,“大班额”彻底消失。
孩子不动,教师动;家长不折腾,校长来“折腾”。资源均衡渐进实现,社会焦虑渐次化解。目前,南昌县已有174名校长和副校长、1138名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划片招生政策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理解,“择校热”得以有效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