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昆明市干部群众和全省人民一道坚定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记在心头,付诸于行动。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留下足迹的地方,近3年来,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扛起省会中心城市“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火车头”的历史使命: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努力探寻昆明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定位和前行方向,展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实际行动,展示全面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成果: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300亿元,迈入经济总量迅速跃升的快车道;今年在全省率先打响“开门红”攻坚战,上半年,昆明市完成GDP2049.11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国家植物博物馆和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建设“中国健康之城”加快推进。喜讯纷沓而至:昆明成为全国首批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等。
一项项国家级重要改革试点项目落地,一场场高规格峰会论坛接踵,西南边疆省会中心城市在国家整体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昆明城市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昆明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这样展望:到2030年,全市GDP超过1.6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35%,人均GDP超过2.6万美元。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创新创造的活力之城、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解读这一远景目标,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说:“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昆明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对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是推动昆明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根据综合判断,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正趋于成熟。昆明以此为奋斗目标,将更自觉地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寻求更大突破,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以更大格局融入新一轮国际城市竞争热潮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昆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迈入了新的境界——
与国际城市标准对照:以2015年数据为基准,从人均GDP看,国际城市年人均生产总值10000美元以上,昆明为9578美元,仅相差422美元。从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看,国际城市的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以上,昆明旅客吞吐量为3752.3人次。还有从国际(地区)航线、公路铁路货运总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等10多个重要指标比较,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昆明已经有了不容小觑的坚实基础。
同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城市相比,昆明在地缘政治地位、经济成就、金融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影响力、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也有许多不遑多让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都成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正当时”的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昆明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新一轮全域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规划。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框架终于“破壳而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重点,全域规划“两核一极两区六廊”城市格局,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个品牌”。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框架的确立和实施,给昆明带来的变化迅疾有力——
城市辐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围绕“两核一极两区六廊”城市格局,分别形成以老城四区以及呈贡新区为城市发展的“两核”,加快市区融合、打造滇中新区“一极”,设立包括晋宁、安宁等6县区在内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禄劝等北部4县区为主的城市生态涵养区,携手滇中5州市协同推进6条出入昆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围绕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统筹全域范围内城际铁路、快速轨道和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地铁时代”“高铁时代”先后到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在全国排名15;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前五,年度旅客吞吐量增速在全国3000万级以上排名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增加100公里,达到680公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雏形初现,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构建起强健“筋骨”。
以“绿色引领”作为进阶国际城市的重要战略取向
产业是城市的命脉。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相得益彰的现代产业体系。
7月25日,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推介会和国际专家咨询会在深圳市举办,得到广泛关注。这是昆明提出打造“中国健康之城”目标后一次重要的“亮相”。
打造“中国健康之城”,是昆明市加快“绿色跨越”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昆明市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正可谓是“天时、地利与人和”。
立足这样的高度,昆明将“绿色引领”作为进阶国际城市的重要目标,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昆明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十三五”开局之时,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思路,昆明出台《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8个工业产业、8个服务业,并明确了各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园区项目和企业。“188”重点产业着力推动昆明产业迈向中高端。
发展大健康产业,昆明抢占产业链高端,规划全力打造“六个中心”,着力构建“3456”大健康生态圈。目前,宝相健康产业园、智者山丘等一批大健康项目开工建设。
发展文创产业,重点打造现代传媒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导的“七大业态”,到2020年超过500亿元,成为全市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
实施4+4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全力打好工业攻坚战,着力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稀贵金属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新突破。
服务业也有上佳表现:去年该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6.7%,这对提升昆明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分享国际分工利益的能力大有裨益。
观察近两年昆明各行业发展不难发现,增速居于前列的基本都是新兴产业:去年,全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2%、21.7%、8%,均高于一般工业增速。来昆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优必选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昆明。还有中铁建西南总部、中国铜业等企业总部落户昆明……在强本固基的同时,昆明产业正不断升级。
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强调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从而确保昆明不仅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而且还要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现代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
昆明建设“四个中心”、提升“三个品牌”,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与云南发展要求、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管理等关系,全面提升昆明城市治理水平。
7月28日,昆明市出台《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昆明市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意见》,即日起,102项事项将即时办结或者“零上门”,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这是昆明市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重要举措。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喜良认为,“一窗”的背后是“一张网”,关键突破的是全市政务网推进流程再造,实现了部门规章制度对接、流程整合和信息共享,倒逼推行简政之道,节约制度成本,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与国际城市发展“对标”上,昆明第一条就是把“环境作为第一要素”,着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深化改革3年来,市县乡三级全面建立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市级部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3项,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项;在全省率先将商事登记从“三证合一”改革到“五证合一”,有力激发市场活力。去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到46.8%;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增长为26.52%,新设立企业中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85%,新增私营企业登记从业人员30.2万人。
与此同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评判一座城市变化,往往来自于对各自工作生活是否便利舒适的感知。 如今的昆明城:蓝天白云经常占据“朋友圈”,河道清澈流水潺潺,家门口有更多的公园和绿地;社区、街道整洁有序了,出行安全有序,办证、入学、就医、娱乐健身活动更加快捷和方便了……
昆明今年掀起一轮又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高潮,从中心城区改造升级,到延伸社区、村庄“毛细血管”实现更广、更深的升值,从注重城市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到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再深入到营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现代文明城市氛围,都紧紧扣住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逻辑脉搏:“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通,让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体验到的幸福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得到迅速增加。
昆明正向着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全力冲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驶入一个新纪元。(雍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