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苹果公司发布的新机推出了“刷脸解锁”功能,使“刷脸”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关注点。但刷脸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炫酷,还有不安。有专家指出,用生物信息作为验证,风险在于个人隐私的泄露。
刷脸取款、刷脸支付、手机刷脸开锁,部分机场、火车站已实现刷脸进站,部分高校、高端写字楼启用了刷脸开门、刷脸打卡……谁能想到“脸”的功用如此之大?还没有一点点防备,科幻就已照进现实。当“刷脸时代”悄然来临,“刷脸”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时,“脸”的确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间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因为“刷脸”就可以轻松证明“我就是我”,这既可以避免携带身份证,又能有助于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只想到了身份证储存着个人信息,却压根没有意识到当“脸”与相关信息绑定时,同样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
虽然“刷脸”技术的应用目前还是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并没有出现因为刷脸而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具体案例,但专家已经指出了风险所在,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这些年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困扰。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痛定思痛,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标准,规范个人信息采集、储存和使用行为,已是源头治理的当务之急。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个人信息的收集是无法避免的,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采集、储存、使用,还必须要有规程,必须得有责任。这在“刷脸时代”道理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一方面要看到,目前,“刷脸”技术的确体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真谛,我们欢迎和拥抱这个新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个人信息采集、储存及使用方面的“短板”至今还没有彻底补齐,“刷脸”时代就已经到来了。当这块“短板”遇上“刷脸时代”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特别是,“刷脸技术”势必还会进一步扩展推广开来,随着刷脸的机会和地点日益增多,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自然会相应增加。所以,我们希望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相关企业构建起更有效的规则体系,为每一个刷脸的用户负责;我们还希望《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能够尽早出台,从顶层设计织就一张严密的信息安全保护网。如此,刷脸才能刷得更放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