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中华鲟
中华鲟缓缓游回长江
众人合力放生中华鲟
前日,长航公安忠县派出所与忠县渔政部门在忠县大扬码头共同放生一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这是30多年来长江上游首次发现中华鲟野生(高度疑似)成鱼。这条中华鲟长约1.8米重达60余公斤,系忠县顺溪一杨姓渔民在渔业捕捞作业中误捕。
喜 一网捞到百斤巨鱼
24日,忠县渔民老杨和往常一样,撒网、收网,刚起网,就感觉特别沉。难道挂了石头?这劲头,少说也得上百斤,这可不像是捞到了鱼。老杨心想完了,运气好弄破渔网,运气不好,渔网都得丢了。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他小心拖网,竟然还能拖动。老杨这下可开心了,应该是个大家伙。起网后,大家伙现身,个头和成年人差不多。老杨一眼就认出了这家伙,“中华鲟!”老杨惊呼。
赞 知道是国宝主动报告
“反正是个宝贝,可不敢怠慢它!”老杨说,他将中华鲟小心安顿在鱼舱后急忙报了警。
接警的是长航公安忠县派出所。得知渔获大型中华鲟,派出所民警立即启动联动机制,随后与渔政工作人员赶赴现场。
“好家伙!几十年没见了。”现场见到这条上百斤重的大家伙,派出所副所长李金城和同事们都不敢相信。从事10多年渔业执法的渔政工作人员也从未亲眼见过这么大的中华鲟。
考虑到渔舱狭小又没有供氧设备,渔政工作人员和民警齐力将中华鲟从渔船的鱼舱中转移到带有氧气泵的水箱中,以便对其进行体检和评估。
别 众人挥手送归长江
渔政工作人员对这尾中华鲟进行仔细检查,未发现有受伤情况。他们又请教了渔业专家,并根据专家建议对中华鲟相关体征进行鉴别和记录。这尾中华鲟高度疑似野生,本身没有外伤,无需人工干预救助。为避免人工环境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加之专家赶往现场时间较长,建议先行放生。
随后民警与渔政工作人员准备将中华鲟放归长江。
长1.8米,体重60余公斤……进行基本的测量后,这尾中华鲟被送到距离捕获地不远的江边。众人齐力将它从水箱中抬了出来。正值周末,江边玩耍的居民听闻放生中华鲟,都围过来看热闹。
“哇!好大哟!”现场的小朋友惊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这是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一旁的家长给小朋友科普了起来。
中华鲟被抬出水箱,松开尾鳍,中华鲟几个甩尾,迅速消失在江面中……
奇 30多年来第一次发现
这条中华鲟的发现,之所以让现场渔政工作人员欣喜不已是有原因的。现场渔政执法人员介绍,“这次发现的是野生(高度疑似)成鱼,是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的个体,实在难得。”
据了解,野生中华鲟一度在长江上游绝迹。13年前的2004年,在长江上游绝迹20年的中华鲟首次现身。当年12月,忠县一渔民在长江忠县段误捕一尾中华鲟,该中华鲟长37.1厘米,重0.2公斤,是一尾幼龄中华鲟。渔政部门当即对其进行消毒和放生处理。
渔业专家介绍,中华鲟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年到14年。
渔政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长江上游的忠县至万州段,中华鲟偶有发现,但发现的中华鲟都以人工繁殖放生的居多,而且个体相对都比较小,30多年来还没有发现性成熟的个体,更不要说野生个体。
据研究,中华鲟的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小常识
水中大熊猫——中华鲟
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次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夏祥洲 通讯员 朱明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