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云南 » 正文

全球报道:云南!聚焦精准 全力改善民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话,道出党和政府的承诺与担当。“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过上这样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话,道出党和政府的承诺与担当。

“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感谢党和政府。”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村民邹体富的心里话,道出云南的行动与成效。

不负人民的期待!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指导下,云岭大地脱贫攻坚战犹酣,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

五年来,云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精准上发力,力量向脱贫攻坚战场汇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落子,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五年来,云南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804万减少到2016年的363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365元增加到2016年的7847元,彩云之南展现出全新气象。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牢记总书记的叮咛,云南扶贫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如何精准?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精准施策,因村因户因人;精准退出,发展可持续。

初步拟定、入户调查、信息复核、公开评议、逐级审定……今年6月13日至8月15日,新一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席卷全省。137万余人次干部培训,23万支工作队入村,走访农户1857.7万人。“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8月底,全省贫困人口识别实现从“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

贫困对象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任务总量尽纳系统,“五个一批”、金融扶贫、健康扶贫、劳务输出等措施靶向发力。

产业扶贫促增收。我省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强化“政府+金融+基层组织+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产业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收入多元化格局。全省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近5000家,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让近30万户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安居住房换新颜。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截至目前,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5万人。

生态建设点绿成金。通过提供4.54万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带动17.5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扶贫先扶智。把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倾斜,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的素质和技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劳务输出闯新路。采取劳务协作、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措施,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社会保障兜底。全省151.34万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扶持,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175元。

精准施策,贫困群众从扶贫资源中切实受益。会泽县温泉村因泥石流多发而贫困,村里就有针对性地引进公司种植油橄榄带动村民致富;弥渡县密祉镇阳照村贫困户李世光没有资金发展养殖,扶贫贴息贷款帮了大忙;盈江县新城乡邦瓦村的石文育从篱笆做墙、竹笆做门的木楞房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

扶一程更要巩固住,不返贫才能真致富。针对贫困人口退出,我省根据“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贫困群众吃、穿、住、产、学、医等情况,逐项进行对照检查和评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进度服从质量。退出后,摘帽不摘政策、退出不退帮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目前,《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云南省贫困退出考核实施细则》已经出台,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6105”标准已经明确,贫困退出的考核评价体系正全面完善。

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大改变。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五网”建设为抓手,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除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造血”能力显著提升;注重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贫困群众依托良好生态资源脱贫致富。

目前,全省88个贫困县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100%、89.59%、94.35%和100%;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贫困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8%,参加新农合的农户比例达到98.47%。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万多名驻村工作队员奋战在基层一线,融入群众,践行宗旨。

日前,剑川县马登镇马登村的赵金海来到驻村扶贫工作队,提出对扶贫政策的疑问。工作队队长将政策的解读伴着一杯热茶递给他,当晚又带着队员冒雨到他家入户调查。赵金海的心气顺了、脑筋通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绿春县,各乡镇的“乡村干部教育实训基地”以“党组织+教育基地+孵化园+领头雁+贫困户”模式,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培养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生活面貌的改变,老百姓看在眼里;党和政府的关怀,老百姓亲身感受。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自强力量,坚定信心跟党走、团结进步奔小康。

收获的秋季,因病致贫的宾川县大营镇邑尾村村民杨高宝正在合作社的葡萄基地整理枝蔓。他心里有笔账:在合作社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一个月挣1000多元不成问题。在合作社学会了技术,自家也能发展起产业。“政府来拉我们,自己也要使劲,才能过上好日子。”杨高宝深有感触地说。

听!“轰——”的一声,乱石丛生的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炸出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看!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社区、农户、寺庙,悬挂着国旗、习近平总书记画像。人们有共同的心声: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好日子,我们各族群众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三迤大地,“等”和“靠”的惰性变成了向贫困挑战的干劲,“自强、诚信、感恩”成为主旋律,衍生出战胜贫困的坚定信念。

攻坚中之坚 克难中之难

脱贫攻坚战役持续打响,已到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云南片区、迪庆藏区和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2016年底,全省仍有4个州(市)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全省88个贫困县中深度贫困县有27个,有深度贫困村3539个,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云南位列其中。

云南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成败在深度贫困地区、关键在深度贫困地区、焦点在深度贫困地区。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我省的深度贫困表现在个体生产生活困难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上;既受历史原因、自然地理、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又与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社会治理、国防安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然而,千难万难只要高度重视就不难。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云南省委、省政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对“镇彝威”革命老区、迪庆藏区、怒江州、红河南部山区、左右江革命老区、石漠化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继续实施好“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年行动计划、迪庆藏区脱贫攻坚3年行动计划、怒江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兴边富民工程3年行动计划、“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推进一个成功一个。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整合更多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源投入深度贫困地区;坚持精准施策,针对性地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生态补偿、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措施;强化合力攻坚,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把最优质的帮扶资源配置到深度贫困地区,实现有效对接。

同时,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将更多资金、项目、力量以及金融、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倾斜配置到深度贫困地区,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等问题,切实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创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环境。

面向2020,全面脱贫在路上。云南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回应人民的期待,致力创先争优跨越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发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岳晓琼 崔仁璘 张文峰)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