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2016年广东GDP年均增速比全国同期高0.7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形成“三二一”结构,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稳步推进……26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了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数据。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广东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总量增
经济规模连续28年领跑全国
近年来,支撑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和挑战,省委、省政府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积极作为,精准发力,通过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等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势。
2013年至2016年,广东GDP年均增速7.9%(以2012年为基期,下同),比全国同期高0.7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约2.5%左右的年均增速。2016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年上半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增幅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广东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3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7万亿元大关,达到7.28万亿元;2016年接近8万亿,达到7.95万亿元,连续28年稳居全国第一。如果把广东当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世界排位居第16位。广东经济对全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八大以来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结构优
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接近50%
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向服务化和高端化方向迈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产业内部升级加快。
三大产业形成“三二一”结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成。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8.8%,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2016年,“三二一”发展格局更巩固。
创新驱动渐显成效。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8年稳居全国第二,有效发明专利量连续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技术自给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高到71%和57%,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或地区水平。
除了产业机构的优化,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统筹实施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形成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大板块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由2013年的0.635调整为2016年的0.628。
惠民生
人均GDP已接近高收入水平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
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四年突破4个千亿大关,年均增速12.4%;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总量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位。
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30227元、10542元增至2016年的37684元、14512元,年均增长8.7%和9.7%。广东人均GDP从2012年的5.42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7.28万元,年均增长7%。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标准,广东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水平。特别是珠三角地区,2016年人均GDP达到11.44万元,根据世界银行标准,已经达到中高收入水平。
金羊网记者 马汉青 通讯员 王丽莹 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