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令人自豪的贵州进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9月27日,央视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贵州篇》以讲故事的方式,精彩呈现了这五年来,贵州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

9月27日,央视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贵州篇》以讲故事的方式,精彩呈现了这五年来,贵州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中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专题片播出后,令人自豪的贵州进步,让干部群众信心倍增,充满创业奋进的激情和斗志,对未来的展望更加美好。

大扶贫带来民生巨变

作为修文县的返乡创业大学生,贵州黔韵曙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琦琳说:“看了《还看今朝·贵州篇》,贵州5年来的发展欣欣向荣,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心生自豪。作为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感受到贵州发展带来的机遇,也感觉到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责任和担子。”

2015年初,张琦琳放弃了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来到修文县大石乡高坪村,通过土地流转栽种了200余亩车厘子,当年12月,注册了贵州黔韵曙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年,又种植了80多亩晚熟脆李,培育了10多万株李子苗,今年,车厘子和晚熟脆李均开花挂果。

“高坪村是个海拔高的穷山沟,没有产业,选对了品种,不单四季有花有果,还可以形成产业增收致富。”张琦琳说,“开始村民怕‘冒险’,造成损失,都想等我们成功了再发展,现在没等我们出成果,便等不及了。”今秋,高坪村争取到退耕还林项目,村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发展晚熟脆李,村民意向种植面积已近800亩。“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和乡亲们在加倍努力。”

剑河农村信用联社主任雷晟说,观看央视推出的《还看今朝·贵州篇》,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曾经偏远贫穷的山区,通过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正在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雷晟说,剑河县农村信用社也在服务偏远地区群众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新路,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特惠贷”万余笔,金额4.7亿余元,剑河农信社少收利息让利群众1500余万元。同时,仅2017年,通过“村村通”等电子渠道、“助力脱贫流动服务站”上门服务,交易量14万余笔,交易金额近2亿元,为群众节约费用10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偏远农村支付环境,提升了服务质量。

从8月起,剑河农信社又在县城推广“智慧金融”,为商户、的士、公交车等分设“码上到”微信支付号,月余时间,已与1300余户签署协议,交易金额超200万元。在城区推广开来后,“智慧金融”将向乡村拓展、普及,让群众得到实惠。

过去山是苦头 现在山是甜头

“中央电视台《还看今朝·贵州篇》‘过去山是苦头,现在山是甜头’的报道,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副经理廖万辉感慨道。

这五年,贵州不仅展示了历史上“二十四道拐”的艰难曲折,更展现了“贵阳北站”“鸭池河大桥”等交通建设成就,还在前年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在去年落成世界第一高桥——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而在今年初,断航13年的乌江航道复航。这些发展时刻都值得铭记。“可以说,贵州交通是一年一个样,年年不一样,贵州从过去黔道难,到如今黔道不再难。作为贵州公路工程建设者,我荣幸地参与了北盘江大桥的建设。北盘江大桥使用了贵州公路集团首创的钢桁梁梁底轨道纵移悬拼施工工艺,这在国内外均为首创,较传统的施工工艺节约大约一半工期。目前我们正在拓宽贵州交通网络,将继续坚持对梦想的初心、把握技术创新的核心,发扬艰苦奋斗的铺路石精神,与身边人协力前行,共同在新的征程中为贵州交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廖万辉劲头十足。

“路通了,实在太方便了。”习水县桑木镇桐棬村中心组的贫困户赵明亮谈起交通改善的变化异常兴奋。去年12月,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赵明亮喂起了9头牛、养起了20头猪,饲料可直接运到家门口。每天晚上一有时间,赵明亮就会去组里面的广场转转,和乡亲们聊聊现在渐渐好起来的生活,脸上时刻都是喜上眉梢。

赵明亮,2017的精准贫困户,一家五口生活艰难,路修通后,在党员干部帮扶下,日子就像家门口的公路一样敞亮。“现在买了三轮车,饲料直接拉到家门口卸货,以前五口之家,就我一个壮劳力,其他人不是病就是小,背不起也扛不动。”赵明亮说,路通到家门口,他家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他家土法饲养的猪牛,客户听说是大山土养的,预定购买的很多,不愁销路,预计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

久久为功一生只为一件事

黔西县金兰镇华山小学校长王毅告诉记者,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大型特别节目《还看今朝·贵州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过去的五年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倍感自豪,而教育也不例外。”

乡村学校有了更加宽敞明亮的教室,农村娃吃上了热乎乎的营养午餐……据他介绍,过去五年黔西县重点抓农村、边缘、贫困、山地区教育。积极推动边远山区孩子平等接受教育,华山小学校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学校建设,着实强调学校必须以质量求生存的道理,让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跟随时代的步伐。

王毅表示,正因为有了无数的建设者坚持“久久为功,一生只为一件事”的信念,边远山区教育才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新路,山区孩子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一门好家风,三代为民情。务川涪洋镇胜利村王章礼一家以做事扎实闻名。40多年来,王章礼一家共出了5名党员、三代支书,一代接力一代,带领村民,引水通路、发展产业,往致富路上奔。

胜利村海拔1200多米,山高坡陡,崎岖险峻,上世纪70年代初,胜利村虽有水田700多亩,但吃的是望天饭、喝的是望天水,时任支部书记的王章礼带领村民开山凿渠,筑坝引水,历时三年时间,从此改变了胜利村吃望天水的命运。

1998年,王章礼的大儿子王大洪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经村支两委决定,修路进村,发展烤烟产业。意见统一后,王大洪带领村民绕过四道山梁、穿越两处绝壁,历时六年,修通4.5公里的泥石路,胜利村烤烟运输方便多了。

2002年,王大洪的儿子王旭因良好的家风和党性传承,被选举为胜利党支部副书记。上任后,王旭与党员致富带头人、也是养殖大户的叔叔王政,以围火取暖、抱团致富的方式,带领村民发展种养殖业,带领65户贫困户282人脱贫致富。

一代接一代,一辈人接一辈人向贫困发起冲击,看着自己的子孙带着村民脱贫致富,已经82岁的王章礼直言:“中央电视台《还看今朝·贵州篇》讲述久久为功一生只为一件事和自己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看准的事情,就是要一直擂响战鼓,一往无前,只要是我的后人,只要乡亲们信任,就要听党的话,就要一辈子为村民服务,带领大家把日子越过越好。”(余昌旭 罗石香 王雨 刘小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