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⑥ |
“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高铁技术领军人物的翟婉明,经历过不少激动的时刻。但在2013年4月,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经历让他最为难忘——
“站在城楼上,望着开阔的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想到自己坚持了30多年的研究,能够服务国家建设,惠及黎民百姓,我很幸福。””
清早,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天安门城楼熠熠生辉。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代表来到这里(图⑥,资料图片),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人群中,一个身着灰色外套的瘦削身影凭栏而立,不时极目远眺。与其他人兴高采烈地合影不同,他的脸上更多的是一份平静和淡然,偶尔闪过一丝谦逊的微笑。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
金桂飘香,在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间小小的客座室里,记者见到了翟婉明。“你来得正好,‘复兴号’今天在京沪高铁按照最高时速350公里开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咱们高铁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复兴号”充分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进步和显著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高铁,再一次成为世界高铁的‘教科书’。”一坐下来,翟婉明就笑眯眯地打开了话匣子。身材瘦小的他,眼里满是如孩童般的兴奋。
在学校,翟婉明院士谦逊和蔼、朴素低调,总是埋头工作的形象,在师生中有口皆碑。有人戏称他是“三西牌教授”——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在西南交大学习。翟婉明则自谦是“土教授”,因为他没有出国念过一天书。
18岁那年,翟婉明考入西南交大。从老家江苏靖江出发上学的旅程,他记忆犹新:“第一次从老家坐火车,遇到宝成铁路塌方,火车绕道昆明,一绕便是三天四夜,身上的钱没带够,历尽艰辛。”切身体会让他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人生与中国铁路建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西南交大完成本科到博士的学业后,翟婉明留校任教至今。31岁,他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全国铁路系统最年轻的教授。他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创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开创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他建立的“车辆—轨道统一模型”,被国际同行专家称为“翟—孙模型”“翟模型”而得到广泛应用。他构造的适合于大系统动力分析的快速显式数值积分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翟方法”,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
2017年7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第一届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翟婉明担任主席。共有54位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受邀担任大会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翟婉明的研究团队里,目前已有来自瑞典、英国、意大利等国的研究生、博士后,还有好几个国家的研究生正在“排队”。
翟婉明说,“祖国培养了我,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贡献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