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宁10月6日电(杨阳)金秋高原,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昂扬上进,在广阔的高原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青海坚持“四个扎扎实实”为引领,以“四个转变”新发展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海西的藜麦“熟了”
金秋十月,海西的藜麦迎来丰收季节。随风摇曳的滚滚的麦浪,已成为海西生态农业“新秀”。
海西州乌兰县地处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气候与藜麦原产地相近,2013年试种黎麦取得成功。2017年海西州藜麦种植规模达3.16万亩,种植企业达到20家,建成6000吨藜麦加工生产线,藜麦产业正逐渐成为海西生态农业的“朝阳产业”。
“十三五”时期,海西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依托枸杞、藜麦、中藏药、野血驴、沙生植物、冷水生物种养殖等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化制品、健康环保等特色生物产业,加快建成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
黄河飞架新坦途
高峡出平湖、丹霞映余晖。随着青海省黄南州地区唯一一条高速通道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以下简称牙同高速)建成,标志着青海实现了六州全部通高速的交通建设目标,结束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牙同高速可以说是一条流动的风景线,特别是进入隆务峡后,高峡平湖、丹霞地貌景观特别引人注目,黄河在脚下流动、隆务河在身旁相随相伴,美不胜收。其中,全长1741米的哇加滩黄河特大桥是青海及西北地区首座大桥径斜拉桥,主跨560米,成为黄河上游标志性的景观建筑。
作为连接青海藏区的又一条快捷通道,牙同高速将大大提高海东市和黄南州之间人流、物流的流动速度,促进黄南州南北向旅游大通道和连接西南旅游市场战略通道的建成,推动黄南州文化旅游业和“热贡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天上玉树洁净生活
秋高气爽,玉树新靓。透彻的白云蓝天倒映在清凌凌的玉树河中,“水天一色”扮“靓”了玉树新城。
你看,那蓝天白云下的一幢幢充满藏式风情的楼房,一条条宽敞坦途的马路,一张张安详踏实的面容,都在默默诉说着浴火重生后的新玉树,以三年艰苦重建实现二十年跨越发展。
为更好地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新家园,2016年起玉树市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全城动手、整洁市容”是玉树向全市市民发出的号召。小手拉大手,全民齐动员。今年7月,玉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高原新城又增添一张亮丽新名片。
茶马古道上的“颜值担当”
茶马道上,日月山下,有着“高原小北京”美誉的青海省湟源县也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在9月21日举行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环保部宣布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全国46个市县获此殊荣,湟源县也名列榜单,成为青海省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示范县。
近年来,湟源县将“生态立县”作为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以环保、林业、水务、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了“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湟源县域内主要河流湟水河出境(扎麻隆)断面水质稳定达二类水体功能要求,空气优良率达87.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65.98,森林覆盖率为41.86%。危废处置率、城镇污水处置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生态好,家园美,百年古城如今已是高原生态文明路上的“颜值担当”。
天路“驶向”大西洋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9月29日,伴随着歌曲《天路》高昂的音乐声,青海·格尔木至俄罗斯·彼尔姆的第二列中欧班列,承载着青藏高原的盐湖化工产品缓缓驶离戈壁绿洲格尔木,这也标志着中欧班列在青海的运行走向常态化。
此趟中欧班列是青海继2016年青海省首趟中欧班列开通之后的第三趟国际货运班列,也是格尔木市继今年8月20日开通去往俄罗斯的中欧班列后的第二趟列车。
中欧班列是青海省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的重要工具,将成为青海“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亮点,架起了青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未来在常态化推进中欧班列发行中,青海省将立足现有的外向型经济等产业优势,在产品上几种推广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及下游系列产品,农牧业特色产品等。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让青海的特色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