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云南 » 正文

全球报道:昆明!决胜脱贫再发力 动态体系更精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昆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2012年2月,昆明市启动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昆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2012年2月,昆明市启动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即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411个贫困村“一通六有”目标。

而此后,一场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帮扶、管理的治贫方式,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昆明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时期,中央、省、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1.16亿元,解决了昆明16.6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取得了“专项扶贫提质、行业扶贫提速、社会扶贫提标”的良好效果,农村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绝不是在温饱线上徘徊。“以前的目标与考核是从任务看进展,具体成效与细节反馈并不精准。”市扶贫办主任周开龙说,精准扶贫是顶层设计对应一村一策、到户到人的政策落地,动态识别则是应帮必帮、应退尽退的科学体系,这是对过往5年扶贫的重大改革。

2013年,从省到市,一本《扶贫手册》成为各级扶贫专干人手必备的指南,而相关数据录入统计培训则紧锣密鼓地展开;2014年,一份囊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六方面内容的表格,成为专干们针对贫困群众是否应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依据;2015年,市级单位“挂包帮”通知要求下达后,与到户到人的建档立卡统计同步的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迅速进入挂钩点……

经过包乡包村产业扶贫为先导,路、水、房为突破的“造血技能”恢复,昆明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底的21.23万人减少到17.14万人。

“互联网+扶贫+督查”同步并举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强调:“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次年,昆明形成举全市之力,以“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为总思路的精准脱贫模式。

从挂图分战区攻坚,到信息化替人跑路,各种创新在强化资金保障的同时,确保了投入精准换项目实施精准,实现了以项目实施精准带动脱贫出列精准。

2016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5.37亿元,5.39万名建档贫困人口净脱贫,56个贫困村出列,但要在2017年实现“禄劝达标、寻甸摘帽”,非动态管理不能确保。

截至今年8月31日,市级已安排拨付3个贫困县(区)专项扶贫项目资金58.53亿元。偌大一笔资金需有完备的体系来护航,而此时,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这是一个下设产业发展、务工增收、宣传发动、督查问效等12个分指挥部,形成“1+12”脱贫攻坚的指挥体系。这是“摸着石头也要过河”的昆明扶贫人总结经验后的产物,它实现了“互联网+扶贫+督查”的同步并举,也对全市脱贫攻坚中的56项重点工作进行分解立项,明确责任单位及时限,理顺了“挂包帮”参建单位等相关责任及目标,更让扶贫对象明白权益与脱贫大局。

一个指挥体系下的动态管理实现了新突破:标准明,让扶贫对象应纳尽纳零漏评、应退尽退零错评、应扶尽扶零错退,档案数据真实可追溯;程序严,调查、复核、提案、评议环环紧扣,同步实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未脱贫户与已脱贫户的动态监测;范围广,无论“两区两县”还是非国家级贫困县(区)都以同等标准、同等要求开展动态管理工作,确保不留死角、不落一人;机制新,构建以红蓝紫黄绿“五色卡”为主体的卡内卡外人口分类识别管理体系,建立致贫、返贫预警机制。

以组织化促贫困户脱贫增收

今年,“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理念的推广,为精准脱贫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以组织化提升拉动外出务工脱贫增收,佐证了新理念的科学性。”禄劝县人社局局长李荣文介绍,今年以来,禄劝县以“班排连”的建制方式,派出近千名贫困家庭劳动力赴新疆建设兵团从事农事。而在北部贫困县区,生态特色农业区建设依托昆明花卉品牌强市、蔬菜外销大市与生物制药“第一车间”的产业优势,不仅形成了以蔬果花卉、渔牧药材为主的种养结构,还深入挖掘以农业体验、休闲观光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当前,172个贫困村在推进“菜单式”产业发展增收工作的同时,将农工结合、农商整合、农旅融合等产业发展理念与“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同步推广,更多“肯劳多劳”贫困户分享了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安居方乐业。昆明精准聚焦“四类重点对象”,大力推广“安稳房”加固改造方式。按照年初省级预下达的2127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截至9月,已开工19871户,开工率93%;竣工8262户,竣工率39%。累计实施搬迁1789户6133人。

居有定所,病有所医。医卫扶贫紧紧围绕政策、场地、设备、帮扶这些重点,不断完善重特大病、慢病救助保障。在实现防疫保健基础职能、打通重特大病转诊通道的同时,全面推进签约医生服务,一个有效杜绝因病致贫、返贫的防线已构成。(记者 钟士盛)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