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财讯 » 正文

叶檀财经:不学胡雪岩 也不学周莹 他选择这条当老板的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0  来源:叶檀财经
核心提示: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

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为檀财史。—— 四海夕阳

文/四海夕阳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流传的诀窍。直到今天,在各大机场书店,《胡雪岩传》的销量依然超过所有其他近代企业家传记的总和。

然而,用现代的眼光看胡雪岩,他的商道,不过是两个字:寻租。也就是官商合谋,用垄断专营的权力发财。胡雪岩的发迹,得益于他在朝廷的靠山,他为左宗棠筹措钱粮,同时利用过手的官银,创办私人钱庄。然后,又独揽左宗棠的代购军火生意,并为左宗棠入疆作战举借外债,个人也从中获利。最终,成也靠山,败也靠山,红顶商人胡雪岩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红顶商人胡雪岩

    

靠寻租起家的当然不只是胡雪岩,电视里大红大紫、花开月正圆的大女主周莹,她的商业帝国的根子也是寻租。历史上,周莹的公公吴蔚文当过知县、候补道台(厅级干部)、议叙布政使(省级干部), 又是著名盐商,承办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盐业专卖,这是吴家产业的根基。一旦政府收回这种垄断专营的权力,首富很快便消失了。

 

女首富周莹

   

甚至,到了21世纪,有些互联网巨头,也还是逃不脱这两个字。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样的兴衰故事,似乎成为历史的常态。

当围观群众感慨“每一个谁谁谁,心里都住着一个胡雪岩”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100年多前,有一个上海男人,已经将目光投向远方,选择一条新路,去管理企业、经略商海。

 “西天取经”的大叔,认识了“科学管理之父”

     

1909年,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刚刚登基,此时留学已经成为一时风气。不过在一帮意气风发的留学少年之中,夹着一位34岁的大叔,感觉还是挺违和的。这位大叔是上海人,叫穆藕初,没上过新式中学,纯属自费留学,偏偏口气还牛的很。他告诉各位同学,你们虽然才高但是毕竟没有经历世故,回国之后要锻炼几年才能立足,只有我这种长者,人生经验丰富,一旦学成,就可以投身社会,创办事业。估计不少年青同学心中暗笑,大叔你这岁数出去镀金,能不能毕业都成问题,还创啥子事业?

 

留学生穆藕初大叔

没想到,穆藕初虽然底子不厚,却勤奋好学,留学五年,从旁听生起步,先后拿到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掌握了当时十分紧俏的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更重要的事,他对管理很感兴趣,而此时,管理学刚刚成为一门科学。穆藕初有幸认识到了管理学教科书的开篇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正式出版,第一次把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穆藕初在美国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发现了它的重要性,称此书是“空前的创作”。随即,迷弟穆藕初大胆提笔给心中的偶像写信。居然,这样一位东方的无名晚辈,竟真就与管理学开山祖师有了书信往来!

奇迹还不止如此。1914年,穆藕初在回国前,应泰罗的邀请专程与其会晤,“参观在费城之实施科学管理法之各工厂”,与泰罗及其弟子“反复讨论,获益甚多”。与泰罗的这次会晤,不光是穆藕初留学生涯中的最大亮点,也是中国管理学的零公里起点。

临行前,穆藕初写信向泰罗申请把《科学管理原理》翻译成中文,“该书的翻译,将被4万万渴望发展本国工业的中国人民永远铭记。”

1916年,穆藕初完成了《科学管理原理》的翻译和出版,当时的译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而在美国之外,欧洲国家在一战后,才惊诧于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效,开始真正学习“泰罗制”。已经比穆藕初晚了好几年。

 

穆藕初翻译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当时的译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

这意味着:因为穆藕初的努力,“科学管理”在中国的引进,甚至比欧洲还要早!在当时,可能还没有哪一门社会科学,中国人是如此接近世界前沿。

走一条传统之外的新路

把管理学介绍到中国,已经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成就。不过,穆藕初却并不满足,回国之后,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自己开工厂,把科学管理从理论变成实践。管理的意义在于实践,回国之后,穆藕初联合家人和其他股东,一连开了好几家棉纺厂,他的工厂,运用泰罗制原理并且结合国情,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时国内效率最高的棉纺厂。短短六七年时间,就达到了500万两银子的资本、10万纱锭的规模。同时,穆藕初从源头抓起,在各地举办植棉农场,推广棉花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并发起组织了华商纱布交易所,以抵制日本对棉价的操控。有美国人这样评价穆藕初的扩张速度:“任何一个美国企业大王能够超出这个纪录,都是值得怀疑的。”他是无可置疑的中国“棉纱大王”。

上海延安西路的华商纱布交易所

二是推广职业教育,解决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民国初年,教育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中学生普遍面临“毕业即失业”,针对这个问题,1917年5月,黄炎培和穆藕初联合诸多教育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教育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成立宣言里,大家一致公认,当今中国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计问题,而要解决生计问题,只有靠教育。而中国现在的教育,不仅不能帮助谋生,反而是谋生的障碍。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目的,就是沟通教育与职业,推广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随后,职教社又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全日制职业中学:中华职业学校,穆藕初担任校董会主席。

三是创办中国第一所商学院,为商界和国家培养领袖人物。穆藕初对教育的期待,不光是推广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工人,他也关注高等教育,为商界和国家培养领袖人物。1920年,教育部决定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建一所大学,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郭秉文、张謇、黄炎培、穆藕初等人担任东南大学发起人和校董。当时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为了方便商科教学和实习,在筹建国立东南大学时,筹委会就提出:将南京高师的商科扩充改组为商科大学,并且搬迁到上海。1921年东南大学附设的上海商科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商学院,穆藕初是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的创始委员之一。这所学校后来经历过多次改名和重组,演变成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

 

192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左一为穆藕初


得益于留学的穆藕初,也乐于资助年轻学子留学。1920年,他的纱厂刚刚盈利,便向北京大学捐银5万两,资助优秀学生留学,条件只有一个:学成后报效祖国。10多年后,这些受资助的学子又发起设立了“穆藕初奖学金”,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第一批获得穆藕初奖学金的学生。直到今天,杨振宁对获奖的情形还记忆犹新:“我记得我在三年级的时候忽然收到学校的一个通知,说我得到了穆藕初奖学金,我想在座恐怕很少人都听说过穆藕初的名字,他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大企业家,当时西南联大得到穆藕初奖学金的人都非常之感谢他,可是以当时的交通情形,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穆藕初这个人,事实上连穆藕初的照片都从来没有看见过。”


穆藕初不仅喜欢最新的科学,也醉心古老的国学。20世纪初,中国古老的戏曲昆曲面临消亡的境地。1921年,穆藕初和朋友发起成立了“昆曲保存社”和昆曲传习所,以保存昆曲为己任,不惜巨资为昆曲留声、传人、存谱。在他看来“凡文化盛者,其人种必强。”保存昆曲这样的文化遗产,实际是在保存我们的国运。

苏州昆曲传习所旧址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出现了“真正的资产阶级”,在他们那里,“增长的观念已经取代了独占的传统”。他们“醉心于工业增长、自由经营和合理化经济”;“兴趣和活动完全是面向现代部门的”,热衷于传播经济情报、鼓励新技术、发展职业教育以及与政府进行交涉等活动;他们也认识到“自己与工人阶级是互相依赖的”,要改善工人状况和提高工资。总之,这些商人发现了一条传统之外的新路,而穆藕初,则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新式资本家”的苦恼

按照穆藕初的想法,他理想中的企业家是新式资本家,他们投资目的有两个,一是做生意,赚取适当利润,二是讲情怀,促进社会公益。

然而,这条新路并不好走。


有时候,明明你是认真做生意,股东认为你是只讲情怀。比如穆藕初所管理的厚生纱厂开工后,生产效率很高,而且畅销全国。穆藕初为了推动科学管理的普及和民族产业发展,对同行无偿开放参观工厂。一时之间,中国人想办新纱厂的,都从参观厚生厂入手,而且派员入厂实习,厚生纱厂“无形中成为在华美国纺织机器之成绩展览会及实习工厂”。这样一来,其他股东不高兴了,老穆你好不容易从美国搞来的科学管理方法,世界领先、国内独家,应该当做独门秘笈,严格保密。你倒好,居然对同行开放参观,拿我们股东的利益讲情怀、做慈善。因此当国际行情变化,企业经营遇到暂时困难时,厚生纱厂股东意见不一,最终清盘散伙,而他的另一家纱厂因为受到军阀混战连累,被迫抵押给美国洋行。

 

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

有时候,明明你是认真讲情怀,社会上认为你不过是做生意。1920年,厚生纱厂要招募女工,招工负责人是湖南人,想给家乡增加就业机会,特意向穆藕初申请到长沙招女工。招工非常顺利,名额50人,应聘报名的长沙女工达100余人,不料舆论的批评却随之而来。有人说招工需要请人担保,是有损工人的人格;有人批评每月工资太低;国民党元老朱执信还说起风凉话:“振兴工业,还是做生意?几个人做生意赚钱,中国就不穷了么?”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也围绕这件事开展了专题讨论,《新青年》认为,这些长沙女子之所以不计工作劳苦,不惜背井离乡,实在是生活的高压所逼迫。而有一位当教师的女工家长,在亲自参观了厚生纱厂之后,却说穆藕初确有眼光,“不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背井离乡的女工,其实就和后来那些投奔大城市的青年一样,因为那里每天都有变化,有家乡给不了的机会。

 

陈独秀撰写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最终,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商人穆藕初还是选择了从政,不过,他却不做那种半官半商跨界捞钱的事。

他当过商务部次长(副部长),其间起草了大量的现代工商法规,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

1938年,他出任行政院农产促进会主任,主管抗战大后方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武汉会战之后,穆藕初写了一篇《加强我们抗战必胜的信念》的文章中,从经济角度分析了日本的弱点,指出日本“速战速决”的可能已完全丧失,而且由于中国的抵抗,“得不到一个休息整理和经营消化的机会,眼看着丰富资源不能利用”。“中日战争的胜败的决定,完全是持久力的比赛。正好像长距离赛跑一样,在比赛的过程中,暂时先先后后,都不是最后的决定。谁的力量最长,谁最能持久,就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

为了改善后方棉布极缺的情况,穆藕初发明了“七七棉纺机”,意在国人勿忘“七七事变”国耻。由于“七七棉纺机”只需一人操作,而生产效率超过旧式手摇纺机几倍,试制成功以后,深受农民欢迎。

穆藕初创办的郑州豫丰纱厂

1941年初,穆藕初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总经理,主管国统区棉花纱布流通。他采取“以花换纱、以纱换布”的办法,挤出中间商,既解决了棉农的生活困难,又增加了市场的纱布供应量,促进了棉花生产和销售。

1943年,穆藕初因病去世,留下遗言:“我一生从事棉纺织事业,棉纱事业为我心之所归。我死之后只需为我穿土棉织之物,不需丝绸之物,不宜厚葬。”

 

1915年,也就是穆藕初离开美国的第二年,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名字叫做《未选择的路》。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穆藕初也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而这条路改变的,是许多人的一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