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贵州 » 正文

全球报道:黔西南州:唱起“山”歌赶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黔西南州:唱起“山”歌赶新路贵州多山,黔西南尤甚。1.6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比达95.6%。贵州
原标题:黔西南州:唱起“山”歌赶新路

贵州多山,黔西南尤甚。1.6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比达95.6%。

贵州山美,黔西南以雄、奇、险、秀胜之。绵延30余里、由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的万蜂林堪称代表。

但这神奇秀美的山川,却深藏着匮乏与贫困。到“十二五”期末,黔西南尚有贫困人口43.23万人;全州9县市区中,7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4个同步小康最困难县中,黔西南有3个;由省领导牵头帮扶的全省20个极贫乡镇,黔西南有4个,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打开门来门对山,门对山来门对柴。就看哪个识得破,马驮金银进家来。”这首山歌包含了黔西南人民对山的复杂感情,也蕴藏着黔西南人民“识”山的智慧和对山的期盼。

靠山吃山,这是自古相传的朴素法则。怎么“靠”,怎么“吃”,则是黔西南人民始终追问和探索的命题。走好“山”路,是黔西南找到的一条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径。

跳出深山是第一步。兴义市泥凼镇,属于典型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地质灾害频发山区。2016年,村民王必胜和乡亲们一起迁到兴义市丰都街道胖山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的新家,住进了电梯楼,还享受特困照顾当上了管理员。“没想到一步就变成了城里人。”王必胜感觉相当好。

“变成城里人,幸福来敲门。”黔西南自治州将异地搬迁扶贫工程与绿色产业小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创建、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深山区人民争相迁居。2016年,像王必胜这样搬出幸福来的群众近7万人,户均实现1人创业就业。

依“山”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州通过调结构,优产业,形成了低热河谷、缓坡温凉、高山冷凉三条立体生态经济产业带,以及茶叶、薏仁米、食用菌、精品蔬菜等为主导的“10+N”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向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式转变。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惠及农户30多万户、贫困人口40多万人。

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扶持、税费减免等,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探索推进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东化、村务社会化“四化”路径,强龙头,带农户。以望谟光秀板栗加工厂、安龙安庆食用菌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在2016年3个乡镇、132个村、10.01万人因此脱贫。

借“山”大书旅游文章。立足山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珍稀性和交融性,黔西南对境内旅游资源重新审视和定位,按照国际标准持续谋划实施了一批景区升级、乡村旅游、山地运动、智慧旅游等项目建设,并成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举办地,探索出一条融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和现代山地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扶贫新路。

万峰林下纳灰河畔,王玉琼的农家乐食客不断,生意好时,每天营业额可达1万余元。如今她从一个四处漂泊的打工妹摇身变成为腰缠万贯的老板娘,王玉琴常常笑得合不拢嘴。从兴义纳灰村到册亨陂鼐布依古寨,从兴仁鲤鱼村到望谟蔗香港……在黔西南各地,这样借助山地旅游吃上“大山饭”的农民越来越多。

“山”歌越唱越亮,新路越走越畅。2016年,黔西南自治州旅游收入226.21亿元,同比增长61.4%;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同比增长50.2%。

2017年上半年,黔西南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4.1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排全省第1位。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