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与洱海的碧水清波,在蓝天下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靓丽风景。
“一定要保护好洱海。”洱海边,绿树旁,青石上镌刻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倍感幸福和自豪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永远铭记着那一幕幕美好的情景: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考察,并在洱海边留影,希望洱海水更干净清澈,殷切叮嘱干部群众一定要保护好洱海;总书记在农家小院与村民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讲环保、话乡愁……
“总书记的话鼓舞人心,激励着大家砥砺奋进,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访, 大理市湾桥镇党委书记张辉的一席话,道出的是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古生村里道恩情
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紧邻环海西路。大门正中,悬挂着木刻金字的横匾“习习春风”。左右两边是木刻金字的楹联:“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绿野故事多。”小院内宽敞明亮,苗木葱翠,鸟语花香。
“总书记迈进小院时,我心里非常惊喜,非常幸福!”今年50岁的李德昌深情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先看了厨房又看堂屋,还关切地询问家里人的情况,他对白族民居建筑和白族文化很赞赏,在院子里和李德昌全家人、当地干部和村民30多人围成一圈座谈。“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每句话都说到我们的心坎上,感觉特别温暖。”
“两年多时间里,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客人,最多一天有4000多人。”李德昌介绍,家里基本保持当年的原貌。惟一的变化,就是去年三月街时,他精心挑选了一块大青石立在院内,镌刻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子里说的一段话:“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至今,已有30多万人次到小院参观。有的外国游客非常好奇:“习近平总书记是你家亲戚吗?”他爽快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国人民心连心,大家都是亲戚。”
“我这个‘小家’的庭院,如今成了‘大家’的乡愁小院。我的责任就是当好宣传员,守望好这个珍贵的乡愁样本。”李德昌不无自豪地说。
古生村已有2000多年历史,总面积2.5平方公里,现在居住着439户、1842人。漫步村内,大青树郁郁葱葱,古桥、古庙、古戏台古色古香,新石板路、中心广场、文化长廊赏心悦目。
“春风万里百二山河舒锦绣,大爱无疆千年古邑焕新颜”。在古生村村民活动中心,专门开设了一个“习总书记到古生”展室,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生动记录和展示了全村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金花”讲解员杜彦乐介绍,“古生村全体村民合议建纪念室,就是要永远铭记那光辉的历史时刻,感恩伟大的党,感恩伟大的祖国。”
“你们看,核桃沟的水清着呢!”湾桥镇镇长怀福春指着河沿悬挂的钢管告诉记者,村民生活污水管网收集到户已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实现“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日产日清。村内的每条河流沟渠、每条大街小巷及所有农田,都实现了责任“网格化”,不留盲点。近年来,村里新建成1个蓝藻应急净化池、7个多塘净化系统、19个沟渠拦污闸,有效净化农田尾水,提升了入湖水质。古生村境内长1.2公里的环湖截污PPP工程,目前已经建设完成。
古生村滩地管理员严丙前今年61岁,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与3个同伴划船入海,打捞湖湾的枯死水草和漂浮物。每天清理垃圾少时一二吨,多时四五吨。他说,“只要洱海水质变好,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们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教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生态环境。”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介绍,两年多来,全村突出洱海保护,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突显美丽乡愁,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突出改善民生福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0680元,增加到去年的12710元。“只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古生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他说。
保护洱海大行动
感受到洱海保护的喜人变化,当然不只是李德昌一家,也不止一个古生村。几年来,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的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
今年以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围绕改善和提升洱海水质的目标,实施了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开展洱海流域“两违”整治行动,目前拆除违章建筑9.38万平方米,关停餐饮客栈等经营户2498家,有力遏制了违章建房、违规经营等无序发展势头;开展村镇“两污”治理行动,奠定了洱海流域污水收集处置全覆盖的基础,洱海流域日均800吨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有效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开展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调整了大理市、洱源县以绿色生态为方向的洱海流域产业结构;开展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洱海流域健康水生态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开展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完成投资77.51亿元,进一步完善洱海流域截污体系和补齐洱海治理短板;开展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形成了打击和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开展全民保护洱海行动,“保护洱海,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
走进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千年古渔村双廊,昔日游客川流不息的街道,变成了截污治污的建设大工地。今年4月10日以来,629家客栈、饭店全部暂行关停,对187个在建户进行边复核边整改,针对不同情况予以拆除或整改建筑风貌。镇党委书记娄增辉说:“不让一滴污水入洱海,今天的阵痛正是为了明天的可持续发展。”
洱海源头的洱源县,近年来,新建东湖万亩湿地,有效遏制污染物进入洱海;新建万亩生态水稻田,大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新建万亩生态隔离栏,实现截污环保与经济增收双赢。洱源县副县长段孔明说:“我们要树立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确保县内3条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向好,为洱海输送更多更清的水源。”
在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大理州前几年就在洱海流域探索“河长制”。如今,各县市“河长制”已全面实施,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大理州水务局局长、州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漾华介绍,全州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总目标,突出“洱海流域治理”一个重点,抓住“水质断面监测、河长考核考评”两个关键,全面建立“五级河长制、技术管理与支撑、考核管理与社会监督”3大体系,抓实“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4项重点工作,切实做到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人员编制和项目资金保障“五个到位”,在全省率先出台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率先建立州、县市、乡镇、村、组五级河长体系,率先实行了河长制全覆盖。
目前,大理州有“五级河长”8783人,专管员1730人,做到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在洱海流域,设置了330个“监测点”,并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实行水质监测一月一报告。邵漾华说:“我们以水质目标倒逼机制,促进和检验河长制推行成效。”
今年1至5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为Ⅱ类;6至8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为Ⅲ类。Ⅱ类水质比去年同期多一个月。目前,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水质向好稳定,近岸水体感观明显好于往年同期,全湖水生植被恢复良好。
洱海清,大理兴!就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43.63万人次,同比增长9.42%;旅游业总收入21.56亿元,同比增长15.97%。
浓浓乡愁驻心头
洱海保护,永远在路上。面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理州干部群众没有陶醉,而是更加“坐不住”,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保持定力攻难关,必须找准短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9月11日,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工作推进会反复强调,要盯住“蓝藻防控”和“稳定水质”,花最大力气,下最硬功夫,确保实现全年洱海水质6个月以上达到Ⅱ类、不发生大规模蓝藻暴发的目标。
新学期伊始,大理市、洱源县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保护洱海、从我做起。大理市下鸡邑完小校长张丽莉介绍:“每个学期我们都开展绘画比赛、征文比赛、校外实践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保护洱海意识。今年又引入白族大本曲,希望通过传唱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洱海保护行列中。”
“世人都夸大理美,美就美在洱海水。保护洱海责任大,人人要从我做起……洱海水清大理兴,水泛银波柳成荫,鱼儿成群野鸟唱,如人间仙境。”在洱海东岸,白族大本曲“海东腔”传人李丽和同伴们,在海东镇名庄村一个白族四合院里演唱着《保护洱海从我做起》。她们今年在海东镇内外已经演出28场,乡情、乡音、乡愁,大家听得格外入心。
大理大张旗鼓开展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清洁”行动,得到城乡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截至目前,今年洱海流域“三清洁”行动累计参加人数120.24万人次,清理沟渠3935.46公里,清理垃圾和淤泥38.69万吨,大理市、洱源县分别日清日处理垃圾约850吨、200吨。日常生活中不让垃圾入洱海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哪里最脏,哪里就是我的工作岗位。”今年60岁的滩地管理小组长赵光明,家在洱海边的石岭村,自家的房子租给别人开客栈后有百万元租金,两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却不愿“享清福”,当上了栉风沐雨的“洱海卫士”。
“村子的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特别是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强了。”李德昌深有感触,过去有的村民在海边乱扔乱倒垃圾,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我5岁半的小孙子,都会将纸屑丢进垃圾桶,他也知道要保护好洱海呢。”
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李德昌感到特别高兴。“我有一个心愿,请习总书记再来大理,再到我家小院与村民话乡愁。”他想告诉总书记,去年5月,他们家荣获云南省“五好文明家庭”;今年7月,他光荣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今天的古生村乡愁更浓了,洱海更美丽了。
“古生村的全体村民期盼着总书记再到大理来,再到古生村来。”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习总书记的古生村之行,是全村乡亲,也是大理百姓、云南各族人民永远的骄傲。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呵护绿水青山,把古生村真正建设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中国最美乡村。
“请习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让大理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更美!让浓浓乡愁永留心间!”在大理采访过程中,干部群众希望记者务必在稿件中写上这句话。(记者 徐体义 庄俊华 乐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