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十九大代表李银江!只为让孤寡老人过上好晚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采访江苏时代楷模、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早就卷起了角。他告诉记者,

采访江苏时代楷模、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早就卷起了角。他告诉记者,里面记满了老百姓关心的事。“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要把老百姓的期盼和呼声带到会上去。”

1980年入党,37年来,李银江时刻铭记自己还有一个名字——“共产党员”!在这位基层党员的心里,对老人尽孝,就是对社会尽责,对党和国家尽忠。

1986年6月6日,李银江接到委任:去桂五镇,在一块荒地上筹建敬老院并任院长。带着镇党委“你去,干出个样子”的嘱托,李银江把家搬到了工地。从材料的购建、工程的招标、质量的鉴定,到最后把关验收,他一口气忙活了三个多月。9月25日,包括11间平房、8间宿舍、3间厨房、1个厕所的敬老院落成,他亲手为孤寡老人盖起了一座避风港湾。

1987年11月8日,首批五保老人李奇山在敬老院去世,是敬老院去世的第一位老人。李银江在敬老院设了灵堂,戴上黑袖章,守灵三天,还把妻子带过来,磕头、烧纸。31年来,先后有69位五保老人在敬老院去世,李银江先后当了69次“孝子”,每次都像亲儿子一样按照当地风俗送他们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程。

敬老院还专门设了追思堂。每逢清明、冬至、春节,李银江必去祭祀。他要让活着的五保老人明白:敬老院就是一个大家庭,他们活着,有家的温暖;他们“走了”,也会有人惦记。

2016年除夕,光明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悄悄来到敬老院暗访。对于李银江他早有耳闻,他想眼见为实。看到这里的老人们坐成一排在门口晒太阳,李银江正捧着一位老人的脚在闻,闻到老人的脚有异味儿,便端来水盆给他洗脚。紧接着又捧起下一位老人的脚,就这样,李银江把老人的脚挨个闻了一遍。

“当他一回头看到了我,既惊讶又不好意思地说:‘老人身上有味,是我的疏忽!’听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们这一辈子什么时候闻过自己父母亲的脚啊?”郑晋鸣说,在李银江身上,尽孝早已超越了血缘和职责。他这份对孝道的坚守和传承,像沙砾般细碎,却是一剂社会道德良药!

把孤寡老人当亲人养,李银江没少动心思。刚开始,老人进来好好的,时间一长,彼此斗嘴闹矛盾的不少。李银江一琢磨,这是闲出来的啊!老人们大都来自农村,一辈子忙惯了,来到养老院,猛然闲下来,容易无事生非。怎么办?长期与老人打交道的他,决定建个“农疗园”。他在敬老院后面开出几块荒地,一处种粮,一处种菜,一处养鱼。种与不种,全靠老人自愿。愿意种的,工分制,劳动一小时计一分,每分3元。“农疗园”一推出,立马受欢迎,多的一天能挣二三十元。李银江推而广之,扫地、喂猪、洗衣、烧水,全部纳入工分制。年底分红,有的老人能拿3000多元!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管理难题,老人们的身体也好多了。

为了让需要帮助的老人能及时找到他,李银江给自己印了名片。上面除了自己姓名和手机号码,还有一排字:扶贫帮困,排忧解难,牵线搭桥,矛盾化解。“这个名片,我一共印了26000多张,现在大概还剩1900多张,都发下去了。别人名片都是递给客商递给老板,我只递一人,镇里的老弱病残!”自从印了名片,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从没关机过。只要电话来,不管分内分外的,他都帮着去解决。一次,一个90多岁的老头便秘,家人根据名片找到他。李银江二话没说,买来50斤山芋,用玉米面烧成山芋粥,再加上猪油炒小青菜。老人按他说的做,吃了一星期,果然好了。老头有精神了,第一个骂他儿子:“你就不孝顺,给我吃的什么,让我拉不出来!你看人家李银江,就比你孝顺,知道让我吃什么!”

在群众眼里,李银江是大孝子,人情味儿很浓;在亲友眼里,他却是有名的“一根筋”,不近人情。

2004年、2007年,李银江的岳父、小舅子相继因病去世,儿媳妇改嫁,爱人让李银江为岳母办个低保,被他拒绝。2009年李银江的亲家母身患癌症,儿媳妇找他办低保,同样被李银江拒绝。不久,姐夫患病去世,姐姐知道他不好讲话,便绕开他直接找到镇党委要求办低保。镇党委研究后认为符合低保标准,并形成了会办纪要交给李银江办理。哪知李银江坚决不给办。原因是姐姐有3个出了嫁的女儿,比别人条件好多了。

盱眙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经李银江的手分配下发的扶贫助困等资金近千万元,没有一点“小辫子”,确实不容易。这些年,李银江接过无数“关照”电话,不管对方什么来头,都一视同仁,按章办事。李银江总结说,一句话,“不为权所累,最重要的,不为钱所诱惑。”

从29岁干到60岁,李银江在桂五镇敬老院一干就是31年。31年前创办敬老院的“小李”,如今变成了“老李”。而桂五镇敬老院却变“年轻”了,面积从当初的4.2亩扩展到现在的34.5亩;房子从当初的2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850平方米;服务功能和服务对象也由少变多,孤残儿童、重度残疾人和空巢老人也住进来了。如今,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决定再干几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孤寡老人过上好晚年。”(蔡志明 周海军)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