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商报报道 有“获得感”才有“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年年攀升,民生工程持续高投入推进,安居、医改、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民生领域的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安居乐业,行走四方,拥抱生活。这五年,安徽人站在时代潮头见证着生活中的“前所未有”。
[民生工程]打造民生工程“金字招牌”
这五年,经济飞跃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数据显示,2011-2016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32元增加到11720元,年均增长1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606元增加到29156元,年均增长9.7%,两数据综合增长速度“跑赢”GDP。
在整体民生投入方面,2012-2016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民生工程由468亿元增加到825.5亿元,年增长12%。此外,民生工程是我省保障改善民生的金字招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以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带动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引导人民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政支出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向艰苦地区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倾力保障民生,民生工程实施做到可持续、保基本、常态化。 2012年至2017年,全省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350亿元,人均受益7000多元。 1-7月份,安徽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894.6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5.1%,超序时进度36.8个百分点。其中,省财政累计拨付省级资金235.3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4.1%。
[安居]货币化安置让选房“个性化”
安居才能乐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截至2016年底,全省棚户区改造共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93万套,累计改善了逾100万户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其中,2012年至2016年,全省新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工程逾140万套。除了速度,我省棚改最大的亮点是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群众的选择余地更大而且更具灵活性。 2016年全省棚户区改造通过货币化安置15.8万户,货币化安置比例达56.5%,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变建房为买房,既有利于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也能够促进存量商品房消化。
2017年,国家下达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新开工棚户区改造33.2万套,基本建成19.8万套。截至8月底,我省棚户区改造共计实现新开工33.28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2%,基本建成31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56.38%,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和基本建成目标任务。同时,省住建厅还积极推动各地与政策性银行对接,主动转变项目确认模式,帮助提高贷款申请效率,截至9月中旬,全省开发银行贷款已发放资金227亿元、农发行贷款已发放资金213.4亿元。
[医疗]全国先锋打造医改“安徽模式”
医疗始终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解决医疗问题,改革、创新是必经之路。
医改进入深水区,安徽成为全国的先锋。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到2012年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到2015年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建设,安徽创造多项“安徽模式”,让广大群众受益。县域医共体的推广,把病人留在县域内就诊。今年,县域医共体试点扩大到66个县区,占全省农业县区的90%,覆盖参合人口4914万人,占全省参合人口的96%。2016年,39个试点县住院病人数平均增长9个百分点,县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和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推行家庭医生模式,城乡居民和医生一对一签约,享受定期体检、上门访视等服务,2016年全省签约人数超过12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0%。
为解决过度医疗的顽症,我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改革。省卫计委统一制定171个单病种临床路径规范,在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自2013年起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公开制度,2015年在全国率先推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当年全省大输液采购量同比下降15.28%。针对药价虚高,全省组建“16+1”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通过量价挂钩、以量换价,挤出药价虚高水分。
在医疗保障领域,安徽更是成为全国标杆。创新开展健康脱贫兜底“351”及慢性病门诊费用补充保障“180”民生工程。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和1万元,剩余合规医药费用实行政府兜底保障;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351”政府兜底后,剩余合规医药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今年上半年,全省贫困人口住院44.91万人次,共发生医药费用22.83亿元。
[出行]立体大交通让我们拥抱四方
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可以深切感到,这五年,我们的出行真正达到了“前所未有”。“立体化”的大交通让城际出行公交化,而共享经济引领的共享出行让城市出行更为便捷。
2012年下半年,合蚌高铁的开通让合肥人实现4个多小时通达首都。 2015年6月,合福高铁正式贯通,合肥南站正式启用,不仅让合肥高铁延伸至东南沿海,也直接奠定了合肥国家级交通枢纽的地位。目前,全省在建的高铁线还有商合杭高铁、郑阜高铁、合安高铁、安九高铁、杭黄高铁等。另外,皖北及皖南城铁网和区域快线,一大批县域将被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串联,城际出行方式也被进一步改变。除了高铁,自驾已经成为中短距离出行的主流方式。数据统计,仅2013年至2015年,全省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140亿元,已经相当于“十五”和“十一五”10年投资总和的3.2倍。每一年,连接省内市区的横纵动脉都有新的延伸。目前,安徽省在建和预建的高速还有济祁高速南段(淮南-祁门)、岳武高速东延段、北沿江高速、合肥至阜阳高速等多个项目,十三五末我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2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民航方面,过去的五年,省会合肥市拥有4E级新桥国际机场,十三五末或将进入千万级机场行列。合肥新桥机场将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机场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世界级机场群。随着我省民航规划的逐渐实施,我省除了目前合肥、安庆、阜阳、池州、黄山拥有民用机场外,2025年前还将增加芜宣、蚌埠、滁州、亳州、宿州五个机场,形成十大机场总体布局。
在共享出行方面,目前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在全省遍地开花,包括合肥、黄山、宿州等大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网约车管理细则,市场更加规范。目前,合肥市还率先启动共享单车细则制定工作,有望在年内出台。
[旅游]“旅游大省”增强安徽软实力
出行迅速发展,收入不断攀升,自然让老百姓“出去玩”的条件更加充裕,这也刺激了我省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这五年来,全省入境游客接待量、国内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3项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大省的跨越。以2016年为例,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85万人次,同比增长9.2%;接待国内游客5.2亿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旅游总收入4932亿元,同比增长19.7%。
同时,我省在重大旅游示范区和风景区建设方面有重大进展。 201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将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启动大黄山公园及环巢湖国家级风景区建设,打造安徽的世界品牌。同时,我省旅游业还与多种产业形态相结合,形成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去年,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1306个,全年完成投资1680亿元,同比增长11.8%;5A级景区数量达到11家,全省19个市、县(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安徽的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目前,“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已享誉国际,全省入境旅游市场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皖游客2万人次以上的境外客源地增至20个。(记者 马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