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新芦山走出新路子》《由大图强 擦亮“金字招牌”》《决战贫困 狠下“绣花”功夫》《改革创新 闯关夺隘动力澎湃》……10月10日以来,四川日报连续以“头版头条+两个专版解读”方式,集中报道四川近年来在芦山灾后重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等方面的辉煌成绩。
几乎同一时段,四川电视台也推出《万里写入胸怀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四川》《聚焦天府巨变 俯瞰锦绣四川》《十九大党代表风采》等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
一段时间以来,四川主流媒体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推出“向总书记报告”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5年来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壮丽画面。
一大批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重访新闻当事人;一个个详实的数据、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视频……“向总书记报告”系列报道一经推出,立即收获广泛好评,在社会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通过阅读、观看、收听报道,人们对四川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增添了对未来的信心,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以更大热情继续前进,干好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四川奋力实现“两个跨越”贡献力量。
辉煌成绩 引大家点赞
攀枝花的芒果,沿着跨国公路运进俄罗斯;蒲江的柑橘,从黄金水道出海直奔新加坡;龙泉驿的水蜜桃,打着“飞的”直飞欧洲……10月11日的四川日报,用鲜活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硕成果。
“当我看到这些新闻时,心里由衷自豪。这是四川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代足音。”10月14日,谈到这几天四川日报“向总书记报告”系列报道的精彩内容时,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文宽连声感叹“令人振奋”。“紧紧围绕‘优、绿、特、强、新、实’做文章,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陈文宽对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点赞。
同样的点赞,来自更多群众。“凉山‘悬崖村’迎娶第一位大学生媳妇,这个故事让人感动和高兴。”成都市武侯区广福桥社区居民霍阳一字一句读完华西都市报的报道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这条消息,收获几十条点赞。
“我第一次听到凉山‘悬崖村’的事情,当时真为那里的孩子捏把汗。”霍阳说,后来得知四川正以“绣花”精神解决类似“悬崖村”这类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时,一下子就放心了,“有了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有了细致入微的工作,‘悬崖村’的脱贫,不用愁。”一年多以来,从新闻里,霍阳看到“悬崖村”的变化——修好钢架梯,建好房,引来游客,“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雪域高原,作为武侯区对口援藏工作组成员,在甘孜州白玉县的陈亮每天用手机看川报观察客户端的“向总书记报告”系列报道,并向周围的藏族乡亲讲解四川这几年的巨大变化。
“这些报道非常接地气,有音频有视频,有文字有照片,有数据有观点,故事精彩,给老乡们讲解起来很方便,也很有说服力。”陈亮说,每看一次报道,每给老乡讲一次成就,他都会由衷地为四川发展点赞,“这些凝心铸魂的体验,一次次激励自己,一定不负重托,砥砺前行,扎根高原,为藏区发展、民生改善和维护稳定,做出贡献”。
凝心铸魂 增添信心
5年来,围绕中心工作,治蜀兴川不断交出靓丽的成绩单,四川人收获了满满的自信。
在92岁的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看来,信心来自制度的创新。
几天前,刘诗白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他每天坚持看四川日报,“如何战胜贫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向贫困宣战,率先提出‘精准脱贫’,这是立足时代特点抓住了要害。这几年四川精准脱贫工作做得好,贫困人口几年时间内减少了几百万人,大家都很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懈抓下去,就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中国力量。”
在九寨沟县漳扎镇藏族老党员旦巴基看来,信心来自党委政府的务实之举。
“看到芦山灾后重建的情况,我们对九寨沟的重建更有信心。”10月14日,旦巴基告诉记者,他的房子在九寨沟地震中受损,但不到两天时间,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临时安置点就搭建起来,村民们都有了一个温暖的临时之家。旦巴基说:“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四川干部群众的务实之举,将让九寨沟重建得更美。”
在洪雅县瓦屋山镇,因拆除小水电站而暂时失去工作的村民,对未来同样充满信心,他们的信心来自观念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瓦屋山镇复兴村党支部书记尹成静说,“生态环境好了,来瓦屋山旅游的人多了,村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也高了。未来我们要把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精品旅游,让当地百姓能记得住乡愁,也能增加收入,让这里成为城市人向往的乐园。”
担当重任 奋勇前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担当重任、谋划今后的发展,成为各地干部群众热议的重点。
古蔺县土城镇是乌蒙山深处的贫困镇,之前不少贫困户住在土坯房里。这几年,利用精准扶贫的易地搬迁资金,80户贫困户建起新房、住上好房子。镇党委书记杨勇说,看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报道,很受启发,下一步要主动加压,利用本地香桃、砂糖橘等优势资源,聚焦优质水果产业发展,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作为川籍华人,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兴奋。”通过手机看到这些报道后,加拿大埃德蒙顿华人商会会长邓晓峰告诉记者,四川对人才和创新创业非常重视,海外华商应该与时俱进跟党走,把握时机创辉煌。他希望,能尽快回乡创业,回报故土。
“在成都上大学,毕业去了深圳4年,现在又回来了。”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吕佳说,看了“跟着党代表看资阳”直播后感同身受,“为什么回来?产业发展好了,创业环境优了,城市更宜居了,吸引力更大了。现在不光四川人愿意回来就业创业,外地人来川发展的也越来越多。”
老家在简阳的美籍华商周华康5年前选择回川创业,看中的是四川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久前,他所在的团队在成都双流区研发出中国首条100兆瓦级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取得多项世界第一,打破了美国的垄断。“5年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真心佩服。通过几十年国内外亲身经历和比较,我觉得,四川在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上也下了‘绣花’功夫,以技术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同时具备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和创业环境。在鼓足干劲创业的同时,我们的团队还将号召更多海内外人才到四川创业投资,为四川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成都地铁11号线秦皇寺站和CBD东站劳务管理负责人刘丰没有回家,和工友们坚守在建设一线。刘丰说,入川半年多来,耳濡目染,了解到四川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如今,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期盼之中,大家干劲更浓,“我们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早尽好建好地铁11号线,搭建起成都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的快速连接线。” □张梦 本报记者 阮长安 阳帆 付真卿 王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