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水塘坝古象化石群遗址出土5000余件古生物化石标本,一块古猿头骨化石将整个云南的人类起源史“拉伸”到600万年前,昭通麂、云南貘、昭通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化石记录了昭鲁坝子曾是各类动物“避难所”的真相……近日,随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昭通水塘坝学术研讨会的举行,昭通再度成为众多参会考古专家心目中的“蕴含宝藏、探究远古”胜地。专家建议昭通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发掘古生物化石群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
化石宝库
水塘坝位于昭通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塘坝社区象鼻岭,距昭通城区1公里,核心发掘区位于一个采煤厂废弃后留下的小水塘。如今这里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专家狂热追求的“宝贝”,原因就是在这儿的褐煤层与沙粒间蕴藏着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上世纪60年代初,水塘坝约30亩的矿槽和周边常有化石出土,逐渐进入考古学家们的视野。
1962年以来,经过多次大型野外考古发掘,水塘坝已出土5000余件古象骨架、古猿头骨、皱皮花椒、云南芡实等古生物化石标本,包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等化石,俨然是一个种类多样的化石宝库,被学术界称为昭通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群遗址。
人类起源
1962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将在昭通水塘坝采集到的剑齿象化石定名为“昭通剑齿象新种”,后经进一步考古研究,被确认为亚洲最早的古生物物种之一。
2009年,水塘坝出土一具古猿头骨化石,经鉴定为晚中新世时期的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620-600万年,为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补上“缺环”。这一发现与先前在非洲发现的同一时期南方古猿遥相呼应,预示着当时的昭通水塘坝一带靠着温暖湿热天气、茂密森林、湖泊沼泽和充足的食物来源,成为古脊椎动物大量集中生存和繁衍的“避难所”,让昭通古猿得以生存下来,奠定了水塘坝可能成为我国南方最晚中新世时期地质、古脊椎动物和古气候研究典型地点的地位。
亚洲中新世古猿600万年前为何神秘消失?为何在亚洲古猿缺失的时间里非洲却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为什么水塘坝的很多古脊椎动物体型巨大?为什么罕见地出现大量鸟类化石集中保存的情况……如今的水塘坝古生物化石群遗址,仍留有不少待解之谜。
遗址公园
此次学术研讨会上,张弥曼、邱占祥、朱日祥、郭正堂、周忠和等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内知名古生物学家汇聚昭通,解码昭通水塘坝遗址,探讨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们建议昭通尽快做好相关项目规划,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地建设、申报一个专业化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表示,昭通将充分吸收这次会议的研讨成果,采纳专家们的科学建议,科学有序地把水塘坝遗址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昭通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重大支撑和窗口。(记者 申时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