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登上通渭县平襄镇阳山梁退耕还林片区的山顶俯瞰,只见沟壑梁峁间绿意葱茏,退耕地里侧柏、刺槐身姿挺拔,生机盎然。
阳山梁曾是当地生态植被最为脆弱、生态建设立地条件最差的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让周边7个村近600户群众常年“盼绿无望”。2016年,通渭县积极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在阳山梁退耕还林6500亩,栽植侧柏、刺槐、山毛桃等耐旱树种,为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阳山梁的变迁,正是我省全力推进省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缩影。从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全省各级林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生态与民生紧密结合
我省在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在重视生态恢复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之前,阳山梁一带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胡麻等。由于土地贫瘠、坡度大,如果遇到干旱天气,群众辛辛苦苦一年,成本都收不回来,更别提额外的经济收入了。
“一听说退耕还林,群众都非常支持,大家都说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情,不仅山坡绿了,环境好了,还可以拿到实实在在的现金补助。”平襄镇干部杨彪说,退耕地每亩补助1200元,分五年三次发到群众手中。在栽种时,由政府以每亩地300元的标准统一招标购买树苗,县林业局还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种植。
为实施好退耕还林这项惠及人民的致富工程,我省千方百计推动工程提质增效,强化部门间协作,发改、财政、林业、国土、农牧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在积极向国家争取任务、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的同时,我省严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开展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及时将现金补助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坚持绿色共享理念带动新发展,引导各地从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出发,或结合森林城市、城镇美化,或结合特色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探索走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发展之路。
省级林业部门还部署了苹果、核桃、花椒、红枣、枸杞和大樱桃等6个经济林果树种效益评价及栽培技术研究,科学指导全省干旱区退耕还林特色经济林果业发展,为退耕群众提供优质林果品种选择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栽树与管护同步提升
通渭县平襄镇瓦石村有170户村民,平均每户有二十多亩耕地。因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等原因,村民大多都外出打工,把种地当做副业,广种薄收成为常态,村里的撂荒地也越来越多。新一轮退耕还林后,村里25度以上的坡耕地都退耕了,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生态意识也增强了。
村支书张振功说:“退耕还林后栽植的树苗,我们采取‘村委会+护林员+农户’的管理模式,村委会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聘请村民为护林员进行专门管护。我们还和村民签订了长期管护合同,村民既负责栽种树苗也负责树苗的成活率,对成活率低于百分之八十五的退耕地,村民要进行补种,这样既能保证退耕还林的质量还能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通渭县在新一轮退耕工程中坚持“挖大坑、施好肥、栽大树”的原则,严把整地、苗木、栽植、抚育、管护等关口。工程用苗实行招投标制,苗木调运由县林果中心技术人员把关、乡镇包村干部验收、村社干部签字接收、退耕农户认可后配发的“四级联动”验收模式,提高群众参与权和监督权,保证苗木栽植质量。县里还专门成立了督查组,从工程的规划落地、苗木调运、栽植管护等各个阶段进行巡回督查。
为了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生产与管理水平,我省还创新管理手段,根据各地任务情况,组织人员结合地块落实工作,严格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快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并从下一年的工程设计中大胆应用该系统,形成运行稳定、信息准确、标准统一、高效便捷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根本转型。
当前,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状下,要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在分散、面积小的地块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都面临“劳动力不足、实施难、管理难”等问题。对此,近几年来,各地大胆实践,注重引导、鼓励和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实施退耕还林。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新一轮退耕工程已有三分之一退耕还林地采用这种办法。
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
如今,我省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日益凸现,各地干部群众纷纷从退耕还林中真正尝到了甜头,“生态意识、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我省当前仍有1000多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适宜退耕还林耕地,没有“退”出来,这些耕地大部分分布于全省贫困地区。我省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机遇,力争应退尽退,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面貌,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转变发展。
从去年开始,我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管护,争取国家年投资1.6亿元,安排2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有效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在平襄镇瓦石村,村民徐映霞今年年初和村委会签订了合同,成为村里的护林员。作为精准扶贫户,徐映霞的丈夫长期生病卧床,家里花销大,经济收入少。成为护林员后,她每年可收入7000元。
“村里常住村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选择护林员的两项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倾向于像徐映霞这样家里比较困难的村民。”瓦石村村支书张振功说。
“生态护林员的收入有两种,一种是精准扶贫户,收入固定,每年7000元,工资来自国家精准扶贫资金。另一种收入,则根据看护面积大小而定,工资来自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通渭县退耕办主任连进国介绍说。
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我省抢抓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并扩大实施规模,力促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2015年,省里编制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体方案》,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培育特殊产品,发展特色经济,有效根治贫困面貌。同时,先后联合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明确要求将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脱贫致富渠道,为退耕还林助推扶贫攻坚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政策引导。
为切实做好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我省还明确要求将新一轮退耕还林优先向精准扶贫的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建档立卡的622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户、552万贫困人口倾斜。各地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户发展经济林果、速生丰产林、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鼓励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对未划入国家和地方公益林的,经批准可依法采伐,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