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
“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勤学上进、追求卓越”“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强健体魄、健康身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学生的寄语。最近,这些寄语由多位知名书法家书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后发送到全国中小学校,激励广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就是书写者之一。从十七大到十九大,孙晓云是全国书画界唯一的连续三届党代表。
书写德育经典,让传统文化更好传承弘扬
独特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熏陶,孙晓云对书法的热爱与生俱来。“艺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孙晓云深有感触地说,“艺术家只有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成长和进步。”
作为一名书法家,孙晓云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贴近时代发展。今年7月15日,《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之一《孟子》亮相江苏书展,受到读者一致好评,孙晓云第七次参加江苏书展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至此,《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全部与读者见面,散发着一缕缕墨香,传递出激励人心的正能量。
三年前,孙晓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从《道德经》《大学》《中庸》到《论语》《孟子》,用小楷抄录。“书写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到家庭伦理,大到治国平天下,都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经典古籍,对当代社会发展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孙晓云说,小楷是古人对书写的最基本要求,也便于青少年阅读。更细心的是,原文断句、重要注释均清晰标注。
5部经典古籍近7万字,书写起来是一个大工程。3年时间里,孙晓云以强大的定力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书写。哪怕有时出差在外,也带着笔墨纸张,抽出时间书写。年过60岁,孙晓云克服困难,兑现自己的承诺。为了保持原汁原味,《中华国学德育经典》系列丛书与古籍按1:1大小抄录、印制,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坚持文化自信,以书法凝聚家国情怀
“历史是由文字记录的,文字由书法来呈现。书法是传承历史经典、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孙晓云认为,无论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一笔一画手书,还是如今更多地在电脑键盘敲打,汉字始终是中华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元素。
书法不是小众艺术,而是大众文化。今年9月底,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国庆68周年、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永久会址启用,孙晓云代表江苏籍艺术家举办书法展。水韵江苏牵手璀璨香江,紫荆花与茉莉花交相辉映。精心创作的40余幅作品涵盖真、草、隶、行多种字体,以歌颂苏港情为主题,既有历代咏江苏名胜诗文、昆曲唱词、传统经典词赋,又有孙晓云的读书笔记、家庭信札。
文字同宗,语言同源,不忘爱国爱港爱乡初心,展览引来了一拨又一拨香港书法爱好者和各界人士参观交流。大家深有感触地说,苏港两地虽然相距1000多公里,但我们是心心相印的“同舟人”。
不仅是在香港,近年来,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孙晓云在海内外参加或举办多场书法展,以书法推动了中国、推动了江苏与世界各地的人文交流,凝聚起海内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五年来,孙晓云持续致力于书法艺术研究和中国经典文化传承,她的著作《书法有法》已翻译成多种语言,向海内外人士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肩负责任使命,让江苏文化艺术工作更有特色
从南京中山东路路过,经常会看到省美术馆二楼西侧的一间办公室亮着灯。专心于书法的孙晓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间办公室度过,或书写,或独自思考,或与大家一起交流。
孙晓云经常说,虽然是一名书法家,但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刚刚从省美术馆馆长任上退下来的她,还担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的领导职务,同时也是省政府参事,做好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群众、当好智囊参谋是她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每年春节前,孙晓云都会组织知名书法家开展送文化活动,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深入乡村,为百姓写对联、送祝福。孙晓云连续多年写“福”字送给百姓,曾经有人提议,一幅幅书写太累,要不把写好的“福”字印刷一批送给大家,被她明确拒绝。“书法传递的是民心,拉近的是与老百姓心灵的距离,必须诚心诚意。”仅今年春节,孙晓云就写了1000多个“福”字,“老百姓直观地感受到书法的精致、内涵,感受到书法艺术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手中”。
如今,孙晓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书协的工作上,经常为书法爱好者、中小学教师讲授书法课。继今年8月苏浙两省书法联展南京站成功举办后,孙晓云和大家正在筹办11月举办的杭州站活动,促进长三角地区书法艺术交流。“身体力行地营造好氛围,带好头服好务,让更多人喜爱书法,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孙晓云说,将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把江苏的书法艺术工作做得更好、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