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8日,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趣店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发行价24美元,高于此前19-22美元区间,交易代码为“QD”,公司发行3750万股,按照每股融资24美元计划,趣店市值高达79亿美元。
公开发售3,75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票)中,35,625,000 ADSs由该公司提供,还有1,875,000 ADS由献售股东提供。根据公司授予承销商的超额配售权,承销商可在终版招股书提交的30天内,再追加购买最多不超过562.5万股ADS。
趣店IPO是今年目前为止美国第四大上市交易,也是中国公司今年为止在美国最大的一桩上市交易。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2季度,趣店集团注册用户数约4790万,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达2890.6万人,2017年第二季度实际交易用户数558.8万人。
在2015年,趣店营收为2.35亿元,净亏损为2.33亿元。到了2016年,其营收达14.42亿元,净利润达5.76亿元。而在今年上半年,其总营收和利润分别增长至18.33亿元和9.74亿元。
金融收入(向客户收取的金融服务费)一直是趣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今年第二季度,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3%达8.3亿元。第二大收入来源销售佣金(Sales commission fee)为1.51亿元。
在成本和费用方面,趣店在二季度支出4亿元,较上一季度的2.99亿元增长35%,较上年同期的1.23亿元增长228%。
趣店原名为“趣分期”,起势于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而这一市场曾遭遇广泛争议,银监会向从业平台提出整改要求。此前,趣店CEO罗敏在创业家&i黑马接受专访时表示,趣店没有在校园市场赚过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去年7月,其在完成首期30亿元Pre-IPO融资的同时更名为“趣店”,并在9月,正式宣布退出赖以发家的大学校园市场。
然而,退出校园市场后,趣店的业绩却迎来迅猛发展,一改亏损的局面。趣店借助战略投资方蚂蚁金服,获得了支付宝APP导流。在支付宝首页的“更多”中,趣店旗下现金贷、消费贷业务成为支付宝展示的“第三方提供服务”。
趣店在招股书中承认,其通过支付宝用户界面上的不同渠道来获取主要用户。这意味着,近5亿支付宝用户在向趣店贡献巨大流量的同时,对其业绩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趣店的挂牌仪式上,吴世春作为趣店的早期天使投资代表受邀上台敲钟。
吴世春早期下注趣店,罗敏称其为创业路上的“贵人”
(吴老师笑得多欢乐~)
早在2013年,吴世春就投资了罗敏做的另外一个项目。2014年,罗敏开始做趣分期时,吴世春再次追投了罗敏团队。吴世春认为,“这是一个有大局观,认知力和心力都十分强大的团队,十分符合我们的投资逻辑,我一直很看好。”
此后,吴世春一直陪伴着罗敏和趣店成长,在其创业路上,也不遗余力地给予了诸多帮助。对吴世春的帮助,罗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担心融资,吴世春是我们最大的FA。”
罗敏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创业路上有三个“贵人”十分重要,这三个贵人分别是梅花天使创投创始人吴世春、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和昆仑万维CEO周亚辉,“这三个人在趣店集团发展壮大的资本运作中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趣店此次在纽交所上市,作为早期投资人,吴世春感触良多,“一家公司通过三年时间成长为几百亿规模的公司,非常厉害,我感觉非常荣幸、骄傲和开心。”
“这既有赖于一个国家蒸蒸日上的国运、国势,也有赖于选择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并在行业中取得领先地位,更有赖于创始团队强大的心力和认知力。”吴世春说。
持续看好趣店,Pre-IPO轮再加注17亿
吴世春和罗敏
2016年7月,趣店宣布完成Pre-IPO系列首期约30亿人民币融资,这笔投资由凤凰祥瑞互联网基金和A股上市公司联络互动领投,老股东跟投。
值得一提的是,凤凰祥瑞是一支专注于新经济领域的创投基金,由凤凰财富集团联合吴世春共同创立,立志“成为伟大企业最重要的投资人”,发掘、助力中国优秀企业成长,为基金投资人创造最大价值。
Pre-IPO这一轮融资,吴世春参与管理的凤凰祥瑞通过各种渠道总共给趣店投资了17亿人民币。这一轮融资对于趣店取得行业领导地位至关重要,不仅降低了趣店的资金成本,拓宽了资金渠道,也促成趣店完善了利润丰厚的商业模型。此次融资后,趣店便拥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股东背景。
互金平台“扎堆”赴美上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近期,互金平台加快了赴美上市的速度,进入9月以来,已有3家互金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平台投身到上市大潮之中。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在行业集中整治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平台便开启了上市之路呢?甚至走在了一众互联网金融巨头的前面。下面用三个问题,来大致解答这个疑问。
01
第一个问题,上市有什么用?
对互金平台尤其是网贷平台而言,上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品牌效应。通常而言,上市是企业标准化、规范化运营的标志,能够极大地提升品牌声誉,尤其是网贷行业正面临着污名化的困扰,上市对于品牌提升的效果更为显著。
当然,实事求是来讲,在国内上市的品牌效应要远远强于美股上市,无他,平台的潜在客户都在国内,而1亿A股股民对美股的关注非常有限,成为A股上市公司就不同了。至于为何不在A股上市,会在第二个问题中进行详细讨论。
二是融资渠道。上市开辟了公开的股权融资渠道,一方面为原有股东提供了退出通道,另一方面也为平台打开了融资的大门,为后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
所以,借着此次上市潮,不仅会在互金创业者中创造一批富豪,也会有一大批风险资本顺利退出、功成身退,以便释放资金寻找新的风口和新的潜在独角兽创业机构,完成其自身商业模式的动态循环。
同时,正值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步入拐点,科技成为新的驱动力,IPO上市将为平台的后续的科技投入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助力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02
第二个问题,为何平台纷纷赴美上市,A股上市不行吗?
不难看出,互金平台纷纷选择了赴美上市,为何不是A股呢?不是不想,更多地还是不能。就此问题,笔者专门请教了一位资深的投行朋友,讨论下来,大概是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行业模式有待周期验证。2016年5月,证监会曾经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等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的典型问题便是轻资产、运行时间短业务模式有待进一步检验、Pre-IPO前高估值等问题,上市之后比较容易发生业绩变脸,诱发估值的大幅波动。
二是创业板审核要求提高。A股市场尚未建立起完备的退出机制,有进无出,结果只能是门槛越来越高。从现实中来看,尽管目前IPO加速,但审核要求也有所提高,其中的盈利要求、持续经营要求等,很多互金平台未必能达到门槛。
三是战略新兴板进度暂停,大型互金集团的国内上市计划推迟,很多中小平台更是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基于上述原因,当前互金平台在国内上市仍缺乏成功的先例,而美股上市已经有了成功的模式,对于着急上市的平台而言,赴美国上市便成了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03
第三个问题,会有更多地平台加入赴美上市大潮吗?
针对近期的平台赴美上市潮,不少朋友都很疑惑,为何大家都要赶在年底前上市呢?讨个好彩头吗?
还真和年底没关系。应该说是很多平台都有着比较急切的上市需求,但上市过程一波三折,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自然要紧紧抓住。
金融行业具有典型的风险滞后效应,也是典型的严监管行业。所以,金融机构的上市之路,总是会比一般行业更易遭遇曲折,无论是赶上不良资产的披露暴露,还是赶上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都会使得IPO上市窗口暂失。
举例来讲,不少P2P平台早在2015年前后就开始筹备上市之路,后来,随着监管趋严和行业整顿开始,严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行业业务模式和发展空间,给企业的长期估值带来很大不确定性,上市之路便都暂停了。
而从现阶段情况看,监管框架初定,互金机构估值有了比较明确的空间,是一个比较好的上市窗口期,前期暂停脚步的平台怎能不抓住这个时机呢?毕竟,谁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使得企业估值再次面临不确定性从而妨碍上市之路呢?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更多地平台涌现出来吗?短期看,在这批准备充分的平台冲刺完毕后,上市潮应该会暂缓下来,IPO上市毕竟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