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沈才虎正在给自家养的牛喂饲料。 本报记者 罗珺 摄
“金秋结硕果,盛世迎盛会。”10月20日,记者来到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的上唐隆台村,干部群众们收听收看习近平同志作的报告后,特别激动,对脱贫以后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
上唐隆台村是纯回族村,全村共有303户1326人,2016年底,上唐隆台村退出贫困村,45户217人全部实现脱贫。
“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了,我们也脱贫了,多亏了共产党,国家现在富强了,那么多的好政策给老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养老、医疗、高龄补贴等,而且对我们少数民族也十分照顾,我希望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上唐隆台村的老党员马成海家,左邻右舍相聚在一起,马成海感慨着。
将近70岁的马成海之前是贫困户。去年,马成海一家五口人享受到每人5400元的扶贫资金,购买了牲畜来发展养殖业,一年后,他们家的收入翻了一倍。
“精准扶贫项目落到我们村,第一书记住到我们村,优惠政策也倾向我们村,那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村民刘菊春喜形于色,高兴地附和着。
一年前,上唐隆台村还是全乡的重点贫困村,如今他们搭上了“精准扶贫”的快速车,大力发展牛羊规模化养殖,手中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美好的日子也开始享受起来了。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通过搞养殖改变家里贫困的面貌,但因为缺少资金,一直没能实现。现在,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我用378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购买了八头牛,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还联系畜牧站专家对我们专门进行牛羊养殖技术和一般疫情的防控培训。精心经营中,第一批出栏就挣了5000元,到现在,我们家已经收入24000元。”村民沈才虎在陪记者去往牛圈的路上开心地说。
沈才虎家中共有7口人。父亲、母亲、女儿均患有心脏病,需经常住院治疗,家庭经济收入仅靠沈才虎和妻子韩存玲打工维持。由于没有什么手艺,外出打工也挣不上几个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仅供全家维持生计,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300元。
“别看我不识字,可我能听懂报告里讲的话。十九大和我们有关系哩!精准扶贫真的好,国家的这个政策给我们家带来了希望,这两年我们家的变化可大着呢!有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我每天干活都不觉得累。”“既然我依靠养殖脱了贫,我还想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合作社,往致富的道路上继续努力。”牛圈旁,沈才虎谈起以后的打算底气很足。
“规模化养殖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村民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上唐隆台村驻村干部王晓亮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