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乡约》,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陕西蓝田吕氏乡约,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以变化风俗为己任
“蓝田四吕”创制最早成文乡约
据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日前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走进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其中,陕西的《汉阴沈氏:勤俭承家风清廉为镜鉴》《潼关杨震:“四知”拒金清白传家》《韩城党家村:刻于砖铭于心的家训》等家规专题已先后在中纪委网站头条头图和客户端发布。昨日,《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乡约》亮相中纪委网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创制于北宋的《吕氏乡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成文乡约,由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定。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智介绍,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蓝田吕氏兄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基于乡村安定、乡邻和睦的诉求,制定了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吕氏乡约》,通过整合社会秩序去恶扬善、彰显正义、淳化风俗、提升道德,以此感化乡里,移风易俗。据了解,乡约由村民邻里自愿加入,推举德高望重的人主事,定期开会议事,评断是非,赏罚有则,使乡人间和睦相处,形成敦厚民风。
婚丧嫁娶量力而行
《吕氏乡约》“礼俗相交”规正民风
“蓝田四吕”创制出的《吕氏乡约》,将先贤智慧的结晶化作三千多字的细则,如同一道泉眼,将千年文华化作涓涓清流,流入田间地头。其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十六个字,成为《吕氏乡约》中的精华。
“德业相劝”, 规定族人行为处事须遵行道德操守,多行善事义举,知礼知节,劝勉共励。是为“以德立本”。
“过失相规”规范了六种犯义之过,四种犯约之过,五种不修之过,并有处置细则说明。是为“矩则劝过”。
“礼俗相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以详细条款规范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处事的礼节习俗。是为“以礼勒行”。
“患难相恤”则是典型的民间自发互相救助的一种形式。是为“守望互助”。
陕西蓝田芸阁书院院长牛锐表示,《吕氏乡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结合日常礼仪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规范。当时,民间操办婚丧嫁娶往往花费极大,《吕氏乡约》以“各量其力”为原则,规定了入约民众相互赠礼的规格,如嫁娶与庆贺所赠羊、鸡、兔、酒、水果、蜡烛与布帛等物,总值多不过三千文,少则一二百文。
朱熹王阳明弘扬推广乡约
陈忠实把它写进《白鹿原》
据悉,《吕氏乡约》颁行后,不仅四兄弟身体力行,积极推广并践行,此后更是以关中为源,径流天下。
南宋大儒朱熹编写《增损吕氏乡约》,以之为教材,教化天下;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据《吕氏乡约》在江西推行“南赣乡约”,此后传行南北;即便到了近代,教育家梁漱溟在山东推广“乡村教育”,仍以《吕氏乡约》为范本。
“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这是已故文学家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里所写到的。这《乡约》,便是《吕氏乡约》。陈忠实曾说:“我创作的《白鹿原》,里面有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因而,他不惜篇幅,把《乡约》的前几条照抄到《白鹿原》书里。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吕氏乡约》依然有可供借鉴的文化价值。”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智表示,《吕氏乡约》具有启迪村民道德自觉和自律的智慧,同时将社会教化通过民间自愿约定的方式加以实施。《吕氏乡约》不是自上而下的宣讲法令,而是“入约”者自愿的约定,“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这正说明了乡约具有道德自律的意义。它还是实现乡村自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传统农业文明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智慧。记者 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