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第十二届欧洽会的重要活动——项目配对洽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报记者郝飞摄
过去11年来,8800余家中欧企业在欧洽会上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2053项
一对一洽谈,每轮20分钟。10月26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中欧企业项目配对洽谈会上,四川省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CEO周漫一口气谈了6家企业,有两家达成合作意向。
过去11年来,欧洽会为8800余家中欧企业安排了2.4万余场配对,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2053项,成功配对率超20%——这么高的配对成功率,即便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高的了。□敬松本报记者曾小清
信息具体透明 确保精准对接
“更多功夫花在见面前,会议举办前半年就开放报名时间了。”欧洽会执行方、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确保企业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确保供需的精准对接。
欧洽会采用欧洲的办会组织方式,与一般洽谈会还有几个不一样。
提交的信息具体化。企业提交报名时,要填写的信息包括所在国家、行业以及需求。“需求不能仅是‘贸易’、投资等模糊的概念,应具体到希望在哪一环节进行什么样的合作,越细越好。”
配对方式不一样。“所有报名信息都是透明的,就像勾菜单一样,中欧企业可按意愿先行进行双向勾选。”还引入了欧盟地区普遍应用的网络自动配对系统,输入洽谈会时间、参会企业及配对需求等相关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配对结果,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是主角增加科技创新内容
欧洽会上,如果要问谁是主角,答案只有一个:企业。
除了开幕环节,很少看到政府的身影。从报名填表,到最终配对,整个过程都是自助完成的。开会当天,参会企业自行打印配对表,座位早已安排好,对号入座就行了。参会的中国企业对这种“欧洲范”还不太适应,还需要找工作人员现场服务。
欧洽会筹备组配备了从报名资料填写的辅助、配对追踪、现场翻译等全过程服务。
2012年欧洽会进入第七年,最初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名称,增加了“科技”二字。成都高新区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欧洽会所服务的范围,从过去的泛商务合作向科技创新合作聚焦。
今年,西南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广地第一次参加欧洽会。他是与西南交大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系主任赵锐一起来的,半天时间,两人接触了6家国外的科研机构或高校,希望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学生交流、市场拓展等合作。
今年,参会者中增加了高等院校、研究所、商协会、政府机构等新面孔。欧洽会协办方、成都高新区负责人表示,目的是为了聚合更多产业链资源,推进中欧创新双向合作,助力四川创新发展。
参与企业的热情一如11年前。昨日的洽谈会上,550余家中欧机构及企业参会,配对场次达10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