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重阳节,记者从南京市区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江苏与安徽交界的一个小村庄——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社区。临近中午11点,由旧村部改造一新的老年人助餐点里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老人从家中步行前来吃午饭。重阳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几家民营养老机构,发现养老服务模式逐步由小规模零散粗放向多布点、连锁化方向发展,很多成熟的养老服务产品开始植根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之得到改善。
政府给补贴,
助餐点下乡受欢迎
从9月23日助餐点开业至今,75岁的张文采天天都来“捧场”。子女都进了城,老人选择留在村中,5元一顿午饭,他认为值:“一个人买菜做饭不划算,这边有饭有菜有肉有汤,挺好!”饭后老人还留下来打会儿牌或按摩。像张文采这样的空巢老人,全省有860多万,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但遍布城市的助餐点在农村还不普及,老人的吃饭问题此前一直未引起农村社区的重视。
专业养老组织的进驻,让青山社区的村民尝到了甜头。用社区书记刘德智的话说,助餐点成了全村空巢老人的“第二个家”。村里将近1000平方米的旧村部免费提供给机构,装修、市场调研、服务项目开发、打广告,都不用村里管。村中好些人家是两代老人,70多岁的照顾90多岁的,经常因吃饭问题发愁、产生矛盾,助餐点运营后难题解决了,好像给家庭抹了润滑剂。青山社区承诺,助餐点如能坚持运营,将用村集体经济收入给予补贴,每人每顿补1元。
为何来到偏远村庄设点?华颐养老助餐点负责人何攀坦陈,江浙沪地区的城市社区助餐市场已被大的连锁企业占领,他们选择从服务空白点做起。如果单在一个村设点,肯定亏,作为湖南一家养老连锁企业,他们在江苏目前已建成9个点、在建35个点。助餐点还增设针灸、理疗、助浴、日间托养等收费项目,并掌握老人大数据,为以后业务拓展提供基础。“目前一个点需要4名服务员,接下来还要在附近村设点,实现管理人员共享,节约人力和经费,一般运营一年后能收支平衡。”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南京市提高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补贴,符合资质、达到一定服务数量的,每年将有10万-20万元的运营补贴。
商业化连锁,
快速整合分散资源
连锁化运营的理念,在养老行业内已广受认可。走进位于南京清凉门大街的“佰仁堂”侨馨护理院,明显感受到安静的医院氛围,这是专门为失能失智老人辟出的专护区。据统计,全省有失能失智老人55万人,有些需长达20年的长期照顾,对家庭而言“压力山大”。
就是因为看准了“刚需”养老市场,全省已陆续兴建近百家民营护理院。侨馨护理院杜院长介绍,接手运营这家养老院后,他们进行了以护理为核心的重新定位,去年获得医疗执业许可,并与南京脑科医院签署医疗帮扶协议,开设康复科、中医科和临终关怀科,实现医保结算。很快,“失能失智专护区域”和100张护理床位就已满员。像侨馨这样的机构,总公司“佰仁堂”旗下还有50多家,其涵盖养老、医疗、康复、护理的一套成熟医养模式被有效复制到长三角地区1.6万多张床位管理中。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机构连锁经营的核心就应该是专业管理输出,即资产与经营分离,由专业服务运营商接手政府公建或社会建办的养老机构,采用设施格局统一化、管理业务标准化、监护服务特色化的连锁模式运营。“江苏有2300多家养老机构,还缺少品牌企业和标准体系。科学的模式是,快速将原来大量分散的社会养老资源整合起来,实施专业科学的营运管理、有效配置人才,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累积品牌资产。”上海佰仁健康产业公司总经理杨嵘从企业自身发展经验总结道。
标准化服务,
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
目前,全省已建和新建各类养老床位63万张,陆续建设了160多家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约500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这些机构如何稳定输送高质量服务?
标准化商业连锁经营,被视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省政府9月刚刚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养老机构连锁化,养老机构设立申请须5个工作日内答复;允许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
“政策创新可能会带来我省养老业的井喷式发展。”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到2020年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比须降至30%,民营“唱主角”,连锁是方向。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每个设区市将至少培育两家以上品牌型养老服务机构,一个能连锁5家以上的养老机构,一个能连锁10家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县(市)至少培育两家以上品牌型养老服务机构,一个能连锁3家以上的养老机构,或一个能连锁5家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各类养老需求。(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