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就在前不久,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宣布,提前3个月打赢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
那么,它为我省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农民朋友从中能获得什么?
脱贫攻坚的“加油站”:致富从难变不难
莲花县闪石乡太源村是个贫困村,山高沟深、交通不便,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两年过去了,村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电网就是其中之一。据国网萍乡供电公司配网建设办公室主任陈林俊介绍,依靠政企合作和精准改造,太源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0.8公里,新增变压器2台,容量400千伏安,改造低压线路3.6公里、户表302块。改造所到之处,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确保了工程优质高效。
整齐美观的电网不仅与美丽的乡村融为一体,而且为太源村脱贫摘帽注入强劲动力。
得知村里的电压稳定,电可以敞开用之后,在外务工青年彭春光今年回到家乡,开起了碾米加工厂。十里八村的稻谷都拉到他这来加工,高峰期一天碾米1万公斤,营业额上千元。
在太源村,像他这样尝到甜头的人还有不少。电力有保障,扶贫攻坚大展“拳脚”。眼下,驻村第一书记严海北正带领乡亲对村里的一个天然溶洞进行电力亮化工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等也全面铺开。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成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加油站”。据不完全统计,江西“两年攻坚战”的完成,直接助推38个贫困县、1997个贫困村、226万余人脱贫。
中心村改造升级:告别“小马拉大车”
都昌县周溪镇是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珍珠养殖和贝类加工历史悠久。
记者在位于虬门村的曹式贝壳加工厂里看到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厂长曹华林笑着说:“没有供电作保障,我的产品也不可能出口到美国、印尼等国家。”
两年前,加工厂想升级改造生产线,从单一珠贝加工发展到研发和生产贝壳马赛克、贝壳灯饰。但由于电压不稳,跳闸停电时有发生,曹华林一度想放弃。2016年,中心村电网改造,厂里的全自动磨圆机、切片机等机器全速运转。“我再也不用担心用电问题,今年利润又要翻番啦!”曹华林兴奋地说。
供电所长邱志刚介绍,虬门村电力线路是2008年架设的,全村98户村民共用一台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随着贝壳加工产业的兴起,线路的末端电压不足,家用电器都无法正常使用,加工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改造后,该村珠贝加工企业由1家增加到9家。
据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小城镇(中心村)的用电负荷与日俱增,不少地方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作为江西“两年攻坚战”的重头戏,小城镇(中心村)改造升级投入资金达39.5亿元,占总投资的87%。
改造完成后的地区,电网结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均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低压供电半径由平均611米降至485米,户均配电容量由1.63千伏安提升至2.25千伏安。充足的电力释放了农村用电潜力,较项目实施前,改造地区电量增加近25亿千瓦时。
村村通动力电:为农业产业化添翼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释放的红利远不止于提升供电能力,对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发展也带来了利好。
大余县黄龙镇大龙山村是全国“百个最具乡愁”村庄,群山环抱、绿水依依,是一个以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生态休闲为一体,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村里有现在的发展,电力功不可没。”村支书由衷地说道。
用电没有后顾之忧,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大城市返乡就业、创业。“80后”小伙唐方冰是大龙山村第一批返乡创业者,他和家人在村头经营着一家养鸡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特色养殖技术成为丫山土鸡的招牌。
“今年,我有信心使养鸡收入达到30万元。”唐方冰介绍,自从今年年初村里通了三相动力电后,养鸡场扩大了规模,用上了恒温设备、机械喂料系统、电动饮水设备,产业化水平大大提升。
在新城镇鹭溪农场千亩蔬菜基地,整齐的大棚一眼望不到边,卷帘机、智能温控器、补光灯、自动灌溉机等农业科技设备应有尽有。
“电气化蔬菜大棚的温度控制精准,农作物生长快、采摘早、价格高,比原来旧大棚的产出高多了。”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清平说,如果没有充足的电力,许多增收增产的新技术想都不敢想。“蔬菜基地就近解决了100名农民就业,工资加上年底分红,每人年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
在“两年攻坚战”中,全省3126个自然村通上了动力电,实现动力电全覆盖。
从莲花到都昌,再到大余,放心电给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大范围改善了我省农业生产条件,激发了农村产业投资。(刘佳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