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在西南大学举行。百余名中外诗学名家汇聚山城,纵论新诗诞生百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如何推动中国新诗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从2004年开办以来,每两年或三年举行一届,是全球华文诗学界的名片。
开幕式上,着名诗评家、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此次论坛主席吕进教授在题为《百年的祝福》开幕词中介绍,新诗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先锋。近100年来,中国新诗涌现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因此本届论坛也是庆祝中国新诗即将百年诞辰的一次盛大聚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着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傅天琳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是一座诗歌重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一大批文化名人来到重庆,重庆经历了第一次新诗创作的繁荣。随后,重庆诗人一茬茬地涌现,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使得重庆在中国诗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大家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推动新诗走向成熟和辉煌。
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诗人名家陆续作了报告,对如何发展中国新诗畅谈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诗评家唐德亮认为,近百年来,中国新诗成绩斐然,但必须让中国新诗经典化。新诗经典如何认定?唐德亮表示,新诗经典必须具有“影响性”“时间性”“艺术性”“耐读性”“创新性”“共鸣性”“接受性”这七性,才能走得更远,影响更大。
“新诗诞生后,原有的旧体格律无法适用于新诗,因此,创建适用于新诗的格律规范成为当务之急。”诗评家王端诚表示,可以通过对韵律、节奏、断句、修辞、虚词等方面的锻造,继承中华古诗词的优秀传统,提升新诗体格律方面的语言艺术,让新诗走得更好更远。(记者 李星婷 通讯员 郑劲松)